读书报告
这本书读过好久才动手写这个东西,没时间什么的也都是借口,主要是觉得读过的东西再回头缺乏新鲜感,就拖延着不写,反正还有别的事儿可以做,但是不写的话,搁在心里又怪难受的,终于今天,一念起,动手了。不过还是早点写比较好,看完就写,过个一周再看看,然后想想当初的热血沸腾咋这么奇怪……晚点写呢,少了激情,多了理性。
如我的摘抄,这本书可以学习的点很多,大多数我十分赞成,一部分就是我心里话(但是想到跟做到差距不小),一部分刷新认知,一小部分暂时不解。我想着重写写刷新我认知的一部分。
“想那么多干嘛,多累啊。”别人用这句话安慰过我不少次,我也用这句话安慰过别人。当思绪一团乱麻,事情越想越痛苦的时候,忍不住就这样敷衍过去。于是同样的问题经常出现,而自己的大脑时常遗忘痛苦,不吸取教训,不挣扎,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自知。如笑来老师书中所讲,我们常常需要挣扎一下,哪怕很难。
玩大脑,这个好玩,我要试试。我们感受情绪,但不必为它所控,这样的观点在《自控力》一书中也有讲到。这是一种超出想法的想法。经常,我会觉得不想读书不想运动不想洗衣服不想控制饮食不想好好听讲……然后就不去做,心里虽有一丝挣扎,但是深感无能为力,没办法我这会儿就是不想啊。这就是被大脑控制,而没有控制大脑。下一次再有不想洗脸的想法时,记得玩一下大脑,看住它,分析它,嗯,是大脑不想不是我不想。
学习,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所以就不学,不知道这么做有什么用所以就不做。一刀刺进膝盖,脸红惭愧。之前有多少次,听到或者看到什么必备技能,收藏一下觉得嘿有空一定得学啊,有空的时候又说,学了这个有什么用呢,要是学了没有用我不是亏了?而其实学了的好处,只有学了才知道。天知道我因为犹犹豫豫错过多少技能。
幸运就是机遇来的时候你已经准备好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些听过无数遍的套话我向来不过脑子也不耐烦听。但仔细想想,这句真理,把不确定的事情确定化,我们能控制的事情其实很多。
考试是通行证,我爱考试。
耐心那段话让我不由自主的想铭记在心。我是一个缺乏耐心的人,此时此刻我只想赶紧写完去睡午觉,但是让我多一点点耐心吧,仔细把心中所想尽数表达。
很多想法加进成长的油箱,不过能不能燃起火花还是不确定。我且铭记,且思考,且行之。
摘抄
兴趣:
经常有学生向我表示她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她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专业。——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这些人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然而,真的是他们以为的那样么?不客气地说,99%的情况下并非如此。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最终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心智:
我所说的“心智”,对应的英文单词是“Mind”。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在众多定义之中,我更倾向于乔治·博瑞(C. 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义: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博瑞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的差异,即,每个人心智的能力强弱不一;且这方面的差异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
天生拥有比其他动物更为优秀的学习能力。通过“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同样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抽象推理能力”,最终,一个人的心智可以被开启、培养、发展,可以被重建,再进一步甚至可以被反复重建。
心智开启”的起点是“意识到可以自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常听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你自己”,这句话如果有道理的话,那个“最可怕的敌人”实际上应该指的是“你那无法控制的懒惰”。孙悟空可以七十二变,懒惰比孙悟空厉害,可以化身无数。它有着各种各样的面具,诱惑你抛弃你的朋友——时间。
人或多或少是经验主义的动物”。也许每个人的不幸都是一样的,一生中最多的经验是“半途而废”——各种各样的、各个方面的“半途而废”。我们一生中半途而废的经验太多了,乃至于想要放弃“半途而废”要比“坚持到底最终成功”难太多了——大多数人连一次“坚持到底最终成功”的经验都没有。当我们决心改变的时候,“懒惰”便会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实际上,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能在新东方做英语老师仅仅是因为我会查字典、翻语法书,然后再加上一个搞不清楚决不罢休的心态而已。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连这种最基本的实践都不愿意做呢?
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这个角度上看,人类也许是地球上最尴尬的物种之一:长期的进化使人类发展到今天这个高度,但是,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刹那,实际上居然与其他的动物站在几乎同样的起点上,心智要从零开始进化。
此后的一生中,要用相当长的时间通过枯燥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才能获得文字运用能力(有些人通过努力能够使用多种语言)。有了文字能力才能通过阅读摆脱种种局限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后还要学会逻辑、通过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然后才可能成长(或者干脆用“进化”作为类比更好一些)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当然一定有相当比例的、绝对超过半数的“人”其实在这条路上只进化到一半都不到的程度就自以为是去了。
说起来简单,阅读理解这事儿做起来确实难得很。首先,阅读是能够识别文字的人接收信息的过程,所以,在此之前就要有一个甄别所输入的信息是否可靠、有效的过程——这显然需要依赖长期培养的甄别能力。输入之后,信息要经过大脑处理:需要记忆的,就要记住,并且还要依靠反复才能真正记住;不能全部记忆的,就要用文字存档,并且还要想办法保证将来不可能找不到;刚输入的信息与过去曾输入的信息如果类似但却并不完全一样的话,还要花时间仔细甄别,以便将来使用的时候不出差错;刚输入的信息如果与过去曾经输入的信息有关联的话,那就要想办法弄清楚究竟是怎样的联系,要知道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要多到一定程度才有能力“融会贯通”……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装载存放信息的,科学家们研究了很久也说不清楚,但我们可以想象的是,那肯定要比受过专业训练的图书馆管理员所做的事儿不知道复杂多少倍,但是很多人却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真是不自量力。
常常暗骂现在的本科教育,可是我知道骂了也没用,所以,骂的时候只是偶尔才愤怒。不夸张地讲,今天的本科教育很大程度上干脆就是忘了本。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上讲,本科毕业之后,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学自己需要的任何科目。
可是,今天所谓的本科教育基于种种原因,或明显地、或隐晦地、或有意地、或无意地使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依然不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不说,甚至可能连本专业都没学好。最要命的是,本科教育不仅没能让相当数量的学生学好本专业,甚至令他们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憎恨。
所以,很多人害怕思考,常常说:“想那么多干嘛,多累啊?”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为之奇怪,慨叹道:“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如若重生,就可以恰当运用心智与时间作朋友,与他一起用耐心打造新的人生。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开启自己的心智。最神奇的是,一个人的心智的开启,竟然只需要一个挣扎的念头而已。但偏偏这一个念头却又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但,还是挣扎一下吧,因为无论如何,反正我们早晚要为自己的过去买单,逃不掉的。
时间:
时间的浪费,往往是因为a.目标不现实或者目前暂时尚不可行;b.为了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策略有误。所以,为了不浪费时间,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先仔细审视这两个条件。总是有人告诫我们凡事儿应该“三思而后行”,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把什么东西思考起码三遍?我的经验是,行动之前,反复思考——要远远多于仅仅三遍——上述两个条件会大大减少时间的浪费。
事实上,“浪费时间”是相对于“成功、失败”,对可悲结局更加简洁明了、准确直观,并且更加意义深远的描述。“浪费时间”这个说法是基于过程的,“成功失败”这个说法是基于结果的。对一个血肉之躯的人来说,最终的结果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死亡。失败从来都不是结果,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人来讲,失败并不意味着死亡。人做事的时候,成也好、败也罢,通常还是要继续活下去。活下去,就意味着还要不停地做很多其他的事。之所以人们总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估计是来自朴素的体验:一个人失败经历得多,经验就相对更丰富,而后就少犯错。——前提是,经验最好在自己死掉之前对自己起些作用。
如果,这世界存在这么一个银行你一定会很开心的:你一出生,就自动享有这家银行为你开设的一个VIP账号。每一天,这个VIP账号里面都会被自动存入不多不少恰好86400元钱。而你的任务就是每天都要把这86400元花光,随便你买什么。如果不够了,那就只能忍痛割爱——因为没办法,银行会告诉你,对不起,您只能等明天再来取下一笔86400元钱了。如果竟然没花完剩下了,也只好作废——因为没办法,银行会告诉你,对不起,我们这家银行不接受存款,并且还要每日注销余额。反正,每天一共就有这86400元,不多不少。 如果这世界真的存在这么一家银行,谁都会非常开心的。可事实上,这家银行确实存在,但很多人却并不因此开心。这家银行的名字叫“时间”。时间是这世界唯一对任何人都公平的资源。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每个人的每个小时都只有60分钟,每个人的每分钟都只有60秒,每人每天一共86400秒——大家都一样,不管你是谁。
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简单。在某一天,做一件让他印象无比深刻的事情。可以是讲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次郊游,更可以是买一件让他惊喜的礼物——反正一定要让他印象极度深刻。而后,你自己在日记里记录清楚这件事情,当然包括时间、地点与事件,而后千万要妥善保存。大约两三年之后,在他有一天开始觉得并抱怨时间太慢的时候,把那个记录翻出来,给他看,让他体会。这么做的要点只有一个——耐心。首先,起点最好应该在七岁前后;其次,终点应该起码两三年之后。而后再过三五年,再提醒一次。这样的体验,不仅将使孩子永生难忘,还会影响他此后一生对时间的精确认识。早晚有一天,你的孩子将因此对你无比感激,充满崇敬。因为他终将明白,这种宝贵的“相对优势”根本就不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只须大致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对此茫然无知你就很容易想象这个结果了。
计划:
计划是必需的,目标当然应该是确定的。一般来讲,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理想固然应该是有的,但是,理想这东西往往太过遥远,乃至于我们总是看不清楚。不过还好,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步都走好,踩得足够踏实。至于千里之外的终点,既然看都看不到,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想了也没用。用各种方法保持乐观就好——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的经验。
控制大脑:
但是,一旦忙得脚打后脑勺的阶段过去了之后,我又开始定期去健身房了。其间也有不愿意去的时候,但是,我知道那只不过是我的大脑的想法,而不应该是我的想法——只要意识到这个,就不存在什么挣扎,直接从家里出发,往健身房去就是了。
回顾一下:a.人们普遍相信他们在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b.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而刚刚提到的两位博士,Gal Zauberman和John Lynch Jr通过大量的实验和验证,得到这样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结论:在这两种普遍的曲解中,人们对时间的曲解程度远远高于对金钱的曲解程度。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发出的慨叹——肯定是在时日无多的时候才能有这样的体会。发出这个慨叹之的10年前,此人会与大多数人一样,觉得“早着呢,时间没那么紧张。”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事拖拉。他们并不是没有勤奋的意愿,只不过是被自己的大脑所限制,以为他们在将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再一次,这是一个运用心智改变命运的机会。你知道了你的大脑有怎样的局限,你就会想办法挣扎着反过来控制你的大脑,做大脑的主人,而不是被它所左右。不要觉得这事儿太难——尽管真的没那么容易,但最终你会发现这是件有乐趣的事情。我是这样看待这件事情的:我因为想明白要控制自己的大脑,突然发现自己比身边的人多了一个玩具,而且是玩不腻的玩具——我的大脑。
失败:
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才会有结果,并且全天下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汲取教训。只要能汲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
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受到奖励之后,原本有两个选择:a.再次来过;b.见好就收。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这就是“庞兹骗局”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受到惩罚之后,同样有两个选项:a.从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b.挣扎着找一个出路。同样好玩的是,这次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
记录:
我们的大脑有个运行机制叫做“选择性输入”。具体表现就是你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特征: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看的。其实这样的特征未必就是100%的缺陷,很多时候它对我们来说甚至属于“自我保护功能”。然而,对于一个挣扎着发展自己心智的人来讲,“选择性输入”就是个可怕的敌人了。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我们最好的工具——纸笔。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自己的反对理由或者实例;甚至那些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这样的记录会使任何一个有着这样良好习惯的人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反刍”。这种“反刍”能力,是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另外,记笔记并不仅仅是因为当时“听不懂”才记下来以便过后消化的。任何人学习的时候都会发现,我们学习的过程与牛“反刍”的过程非常相似。很多的时候我们根本做不到一下子理解一个知识点的方方面面,而是在一段时间过后,才发现过去对它并不完全理解。哪怕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都可能如此——我好像提过,我花了很多年才真正体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的深意。还有些时候,我们会在很久之后发现,过去的理解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或者驴唇对马嘴——反正怎样都不对。遇到这样的时候,记笔记的好处就不言而喻了。
破除幻想:
有一个并不太蠢但也足够蠢的幻想是: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一直持续地进步。实际上,学习的时候,进展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肯定不是线性的(在你确实努力的前提下)
那个曲线实际上更可能是阶梯状(如下图)的——有的时候,你会很长时间没有一点点进展,但是某一刻开始感觉突飞猛进;而后,就又是长长的一段所谓的“平台期”。
可是人们往往在行进一小段时间之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产生动摇。所以,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突飞猛进的感觉。然而这样慢慢动摇直至最终放弃的人,在漫长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身边的某些人在“突飞猛进”——于是,在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的错误的情况下,当然貌似“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呀,他肯定有什么诀窍!”
这样看来,你曾经的放弃,往往并不是因为你没有毅力,而只是对时间和进展之间的关系理解错误造成的——在频繁发生失望甚至绝望的情况下你居然坚持了那么久,你其实是多么的有毅力啊!
考试:
1.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
2.分辨考试的重要性。
3.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
4.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
5.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
6.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
7.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幸福:
只要能真正理解前面这大约一千字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从今天开始,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都罗列出来之后,仔细分辨:
· 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
· 然后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时间会一如既往地分分秒秒、岁岁年年地流逝,但,你会惊讶于你生活的变化。每一秒,每一分钟,每一天,每一年,时间的质量由于对幸福的追求和感知的差异竟然会如此不同。
运气:
神奇的是,努力往往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大约两千五百年前,塞涅卡(罗马哲学家、悲剧作家、政治家)就把这件事儿说得非常清楚“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天下所有的骗子下手的时候,第一步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受骗者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受骗者一旦相信这是一个“不可多得、不容错过”的机会,就会在这种想法带来的压力之下做出非理性的选择。所以,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可以做到像诸葛亮那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有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并且是可以把握的。
我们也恰恰因此而崇尚努力。尽管奈特的观点确实是正确的:“努力”相对于另外两个因素——出身和运气——是最无足轻重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现实的例子,有相当数量的人,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都确实通过“努力”最终改变了他们的“运气”,进而改变了他们孩子的“出身”问题。
人脉: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总觉得关于人脉导致成功的传说其实非常虚幻,只不过是不明真相的人臆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我并不是说,从此就不用关心自己身边的任何人了,或者说从此就无需与任何人打交道了。善于与人交往也是一种需要学习,并且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实践的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与身边所有人的关系。浏览一下你的手机通讯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已经很久没有联系过了?这么多年,我只听过两三个人回答我说:“最长时间没联系的,也不超过两个星期。”其中一个还是特别固执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机通讯簿里,总计才有22个名字。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学习:
我曾经替他们着急过,可是后来发现这是个“死结”。为什么呢?第一,因为他们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进而由于他们并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于是当然不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他们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于是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速成: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总是幻想有什么“速成”的方法——因为,他们前期松懈了太久,现在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最后期限马上就到了,所以,只有寄希望于“速成”方法的存在。如果你曾经有过类似的幻觉,别奇怪,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这几乎是所有人的本性。而这种本性使得人们不得不疲于奔命,于是,速食业也间接因此蓬勃发展;这样的本性还使无数的培训机构构成了一个与所谓正规教育平行的庞大产业;这样的本性使减肥药成为一个庞大的垂直产业——每年全球有上万种新品减肥药上市,无一例外都被证明为无效之后,明年会有更多的同类商品上市,并且会更加热销……
所以,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这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一个人的独特见解。其实同样的道理已经有很多人给你讲过:“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或者“机会总是眷顾那些准备好了的人”。懂得这样的道理之后,你就会真正审视生活,然后开始醒悟。其后,你再看看你身边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的人,就知道他们其实有多可笑了,因为他们一生在追求实际上根本得不到的东西,最后只有这样的出路:要么对人生失望,要么选择某个宗教而后寄希望于来世。
自卑:
症结就在这里了:自信和自卑的衡量标准是在自己身上呢?还是要以别人为参照物呢?事实上,既不该在自己身上,也不该以别人为参照物。美与丑的分别、强与弱的不同、聪明与愚蠢的差异,并不依附于个人想法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任何人单独的看法就发生任何改变。
分析倒是清楚,解决方案呢?答案是,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停止嘲弄他人。生活中我们很少真的会遇到他人的“弱”会影响我们的“强”的情况。更多的时候嘲弄别人“弱”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只不过是清楚地自证的“弱”。通过嘲弄他人而获得的“强”的感觉必然是远离“真实的自己”的,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负”而已,而感觉到的“自信”只不过是扭曲而严重的幻觉。所以,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认真观察,我们看到的结局总是:嘲弄他人带来的最终只能是对自己的伤害——往往还是来自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伤害。
嘲弄他人的人最终必然被他人、或者他人之外的其他人,所嘲弄。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毒的符咒
另外一个比较技术一点的手段是:忘记自己的优点。
还有一个相当不错的手段来自我的一位朋友。她的方法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出国准备时间表:
让我们来看看基本的时间表。如果,一位学生想要出国,希望在明年的秋季入学,那么,他最好在今年的年底之前递交所有必需的材料,包括各种考试的成绩单、个人陈述、推荐信等。这样的话,他为了能够按时提交材料,起码要在今年6月份前后考完GRE的作文考试,并且在10月份前后考完GRE的其他部分。托福考试,最迟也要在今年10月份考完,当然,比较理想的是在今年年初就已经拿到成绩。而托福考试也好,GRE考试也好,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坚定地认为,一个拿得出手、换得来名校高额奖学金的成绩,需要至少两年时间的认真准备——并且还需要在此之前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个人陈述和推荐信,在整个申请过程中的作用相当大,有时候甚至超过托福、GRE考试。这些文书的写作,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哪怕找到像我这样有几百个成功案例的所谓“专家”付费进行辅导,我也会需要至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与申请者反复沟通,然后才开始第一稿的撰写,而后还要经过多次的修订。并且,越是优秀的学生,要花费的时间精力越多,因为,一个人越优秀,所面临的风险越高。可是我的经验却是,学生往往到了年底才发现自己根本写不出像样的个人陈述和推荐信,然后当他们一路打听找到我帮忙的时候,我只能说:“抱歉,这个case我做不了”——这不是给我多少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对他来讲时间早已耗尽。 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差错。很多学生直到大三下学期期末结束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应该准备托福、GRE考试,那么接下来的所有行为,都只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看见什么都当作佛,也不管那“佛”的脚是不是感染了脚气。理论上讲,所有的“速成班”、“强化班”都只不过在贩卖和满足幻觉而已——当然,正因为如此,这种课程才会拥有巨大的市场和高额的利润。临时抱佛脚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早已陷入了荒谬的漩涡,每天忙忙碌碌而又实际上碌碌无为地度过,直至最终结果出现都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只能在许多年后,对自己说:“年轻的时候,我也努力过……”
也有很多的学生,结束了“速成班”、“强化班”的“学习”,才发现不仅有更多的功课要做,最要命的是,所有的考点全部报满,根本无法订到考位。在学习上多努力一些,还是有机会的。可是,没有考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除了后悔之外。完全可以想象的是,那些稍微幸运一点,已经获得考位的学生中,仅仅有20%不到的学生最终可以获得有意义的成绩,其他80%的学生,只不过获得一个“考试经历”而已——究其原因,我不相信这是智商的问题,这种考试也无法衡量智商;只有一个合理解释:准备不够充分,换言之,时间投入不够,再换言之,没有提前进行足够的准备。
其实,不仅在留学的选择上如此,面对任何其他选择,包括考研、求职,大多数人的失败与慌张都是基于同样的机理。准备不充分的人面临的困境,就好像是个手铐,越挣扎就被箍得越紧。面对最后期限,无法不产生无比的焦虑。而这些焦虑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得产能低下到极限;反过来,产能的低下和时间的紧迫所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更加焦虑……恶性的死循环。
耐心: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见与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替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