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用好奇的目光东张西望,打量着周围多彩的世界;学会说话后,便爱问这问那,还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这时候,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名科学家,他们接触自然、观察万物,脑中充斥着各种各样花样百出的问题。
有的家长最烦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妈妈,为什么天空是蓝的?”“为什么飞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为什么猪没有翅膀?”
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问这么多,烦不烦?”孩子的好奇心就这样在父母的呵斥声中逐渐被毁灭了。
从心理学观点看,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
好奇心是非常宝贵的,它是推动幼儿获取新知识的主要动力。
文森特·鲁基洛曾说过:“好奇心、求知欲和善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引擎。”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
好奇是孩子探索科学知识的动力,是启迪孩子智慧的火花。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
孩子有好奇心,才会对不懂的新事物产生怀疑,进而发问或从实践中去探索。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想象力比一个人的知识多少都要重要。从这点来说,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非常关键的。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越能说明孩子富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可惜的是,很多都被我们的家长给消灭在萌芽状态了。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把自然界的事物都看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对自然界没有任何疑问,那是因为家长从小就不耐烦地告诉他们“本来就那样”,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思考问题的角度会变得很狭窄,目光也会很短浅,所有问题的答案对他而言只有一个标准……
诺贝尔奖获得者利奥彼德·鲁齐卡的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可幼时的鲁齐卡富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常瞪着大眼睛问父母“天为什么是蓝的”、“水从哪里来”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
他的父母并不为此感到难堪,也从不阻止儿子发问,而是怀着喜悦的心情鼓励儿子。正是这样的鼓励,使鲁齐卡不断奋进,最终登上了科学的巅峰。
妈妈们要学习鲁齐卡的父母,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让十万个“为什么”贯穿孩子的一生。
有一个小男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问:“妈妈,太阳是不是永远都这么亮啊?”这位妈妈没有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告诉孩子:“过些天,我们再来看,你就会发现太阳的秘密,知道你的答案了。”
几天之后,正好是阴天,小男孩东张西望,就是看不见太阳。等到云层渐渐散去,小男孩发现太阳躲在云里,不再像晴天那样光亮了。
可小男孩又冒出了一个问题:“妈妈,太阳是不是永远都那么圆?”这位妈妈照样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带他到网上找了日食的视频。
小男孩看到太阳一点点消失,像被什么东西吃了一样,到最后又重新变回原来的样子,他高兴地叫嚷起来:“这太阳真有趣,从圆的变成弯的,又从弯的变成圆的。”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值得肯定和借鉴,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让孩子明白了自然现象,培养了好问探索的精神。
要想孩子超过自己,就一定要保住孩子的好奇心!
首先,大人要有童心,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孩子的好奇。
其次,不要敷衍孩子,要给孩子好奇心的提问以满意的回答;如果不懂,就带孩子一起去找答案。
对孩子的提问,家长可以不马上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更强的好奇心。
最后,允许孩子探索。家中如果有贵重东西,尽量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若是被他看到了,并拆了,千万不要责备他,否则会对孩子的好奇心造成致命的打击。
一个人如果没有好奇心,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平淡无奇,他就不可能会有发明创造,更不可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好奇心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坚韧毅力。切不可当头一棒,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内容来源参考书目:《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