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奇葩说》这档节目,它展示了不同立场、多元价值观。马东关于这档节目的意义,有段话很有共鸣:
真理越辩越明。《奇葩说》追求的是一个混沌的状态,我们把那个感觉带给人的时候,那个感觉在你心中引起的波澜,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所以,清晰并不是《奇葩说》的追求。
真理最有可能存在的地方,或许正是这种不同价值观碰撞的混沌状态。相比分辨正确和错误,扩展认知边界,也就是从多元化的角度、多价值观的层次看待问题,或许更有价值。
1.生活从来没有唯一解
科学研究,在控制变量后,或许有唯一解,但你在现实生活遭遇的各类问题,因为诡谲多变的人性,答案往往处于混沌状态。
站在个体角度而言,欧美很多年轻人有句口头禅,don’t judge me,不要评判我。你认为对的,是你的看法,我有自己的一套解释,你不能以你的标准来判定我生活方式的好坏。最幸福的人生,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你好像确实难以反驳。
如果拉长时间跨度,对和错,更是显得混沌,以前看来正确的祭祀、祈雨,现在看来是愚昧迷信;如今看来正确的东西,在以后的人看来,未见得不会是另一种愚昧?
2.知识服务商
知识服务商这个概念很有意思,这是罗胖给《罗辑思维》的定位。互联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信息获取成本骤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人们信息过载了。知识服务商的价值,是帮你节约时间,由你信任的人,帮你提炼某种思想的核心认知、方法论,你再来评判,是否吸纳到自身的知识体系,甚至延展至更深度的阅读。
罗胖有个形象的比喻:
他把自己比作屋里的一个小丑,这个屋里有通向各类知识的大门,罗胖的作用,是在屋中表演,变着法子夸门里的东西多么好,比如在“弗洛伊德”的门口赞叹了下:来呀来呀,这里有梦的秘密。
罗胖在门口的赞叹,是带着“忽悠你去看看”的视角来吆喝,所以你看他每天发的60秒语音,会以讲故事等技术手段,开头就抓住你的眼球,但逻辑论证是不严谨的,甚至带偏见的。如果你是精英视角,门后的思想已有过深入研究,你可能会鄙视罗胖不严谨的吆喝,认为其浅薄;相反如果你不了解门后的知识,罗胖的吆喝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可能会延展阅读,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尝试它,这就给你提供了一扇通向新认知的大门。
这也是说,如果你关注的,不是罗胖知识的正确错误,而是作为发现一种新知识的可能,一扇拓展新认知的窗口,罗胖会对你更有启发。这种视角下,就不会纠结,这是鸡汤还是成功学的意识形态,转而关注思想本身是否对你有启发。但是,如果你没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背后支撑,也会有不良反应,你会惊讶的发现,每天接收的知识都在打架。
3.一手知识和二手知识
樊登读书会,罗辑思维,提炼了一本书的重点,将知识咬碎了,以语音方式读给你听。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则反感这是二手知识。
当我们聊起二手知识概念的时候,其实已经陷入了一种思维陷阱。真的有一手知识么?你认为是一手知识的某本书,何尝不是站在前人思考的肩膀上,进行再次创作。以一个人的视野,穷其一生,能掌控到的都是有限的,借鉴,整合,跨界,转化,本就是任何创作绕不过去的。这么看,二手知识也是个伪概念,因为压根就没有真正一手的知识。
这绝非在否定书的价值,只是没必要神话“书”这个知识载体。否则,在书本发明前的世界,就没有知识了么?不同时代,知识载体不同罢了,重要的还是你能否感知到知识,知识是否在实践中帮助了你。所以,如果你在碎片化的阅读中,因为阅读到某种思想下的某一认知而豁然开朗,依旧非常建议你延展阅读这个领域的经典著作,其在系统性、阐述逻辑、思想深度上,肯定更胜一筹。
4.草木竹石皆是知识
躲过了二手知识的思维陷阱,再重新审视知识,你的视野会更加宽广,不再将知识的输入途径局限在阅读,这会错过太多汲取知识的机会。学知识的人在哪都能学到知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人的言谈举止,甚至《笑傲江湖》、《天龙八部》这样的武侠小说,都能榨出精华,和自己的人生相互印证。不想学的人,天天读经典,对他,也不过是一堆废纸。
与其纠结鸡汤还是成功学、一手知识还是二手知识的意识形态,不如迎接每一次拓展思维认知的机会。一个高效学习者,能走到哪,消化到哪,世间万物均为他所用。就像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能出神入化到不滞于物境界,草木竹石皆是知识,皆可为剑。
5.写在最后
请相信我,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