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郁闷的一天!
上周找凯大和婉君拿的素材一直没写,眼看着30号的截止日期就要到了,讲书稿也没有动笔。月底又是要帐的时候,结果又没要回来……
到现在为止,除了抄写了两小节《心》,看了一个小时的书,点评完年卡班作业,其他时间又被我浪费掉了。
圈子里不少小伙伴在忙着年底盘点,但对于全职宝妈来说,什么时间段根本不重要,但我却明显感觉自己失控了。
这让我一下子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本名为《自控力》的书。
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Kelly McGonigal, Ph.D.)是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也是医学健康促进项目的健康教育家。她认为,人们关于意志力的很多看法实际上妨碍了他们取得成功。而且控制自己注意力、情绪、胃口和行为的能力,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在我们的身上有两个自我系统,一个是本能系统,另一个则是自控系统。本能系统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容易冲动,而自控系统的作用则是帮助我们让行为更规范化。
本能系统是人的天性使然,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自控系统,让自己变得自律且上进。那么要怎样训练自控系统呢?
01、冥想训练
作者认为冥想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自控力的方法。
之前我尝试过冥想,但总觉得效果不明显。即便是坐在那里静悄悄的,脑子还是会胡思乱想。尽管我知道,冥想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不要太分心,但我就是没法让自己把精力集中起来。所以在打完100天卡,拿到返还的学费后,我就没有再冥想过。
现在看来,自己还是太心急了。或者说是因为看不到正向反馈,心里特别焦躁,这种焦躁被不自觉地代入到冥想的过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的闭环。
其实冥想真正的效用是帮助我们记住最初的目标。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提倡在睡前进行冥想。这个时间段做冥想,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梳理一天的形成,查缺补漏,还能让我们将问题具象化,有助于第二天工作的展开。而这一理论也与《秘密》中的内容不谋而合。
02、10分钟以后再行动
有一句话叫“冲动是魔鬼”,有一个词叫“冲动消费”。
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人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做的事,是没有经过考虑的。往往这些事做了,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
比如前几天我在文章中提到的,被套路去纹眉。如果我看到图片冲动消费了,下个月账单日之后,当时有多开心,就会有多沮丧。
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你明知道喝奶茶不健康,还是忍不住椰果、珍珠、布丁的诱惑,这其实是我们自身内在的冲突。
只有从内在解决问题,从根部遏制住欲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保护自己。
如何解决呢?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是“三思而后行”,我们简单来说就是“10分钟以后再行动”。
比如你想要买这个包包的时候,停下你刷卡的手,想一想家里有没有替代品;你想要喝饮料的时候,想一想最近裤子穿着还合适吗……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把要做的事情暂停,几分钟后,你就会发现当时的想法多么冲动幼稚了。
03、再坚持一下下
然而自控力的实施,是需要极大能量的。它需要的能量与身体其他系统需要的能量来源想通,所以如果我们的自控力太强,就会导致自身压力过大,从而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
最简单直接的例子是,有些人一考试就生病。而我就更糟糕了,由于结婚前琐碎事情太多,在连续忙碌了半个月之后,在结婚前三天,我犯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地住进了医院。为了能坚持完成婚礼,出院后,我只敢喝养胃的小米汤,结婚当天根本不敢吃评价超高的自己的婚宴。喝小米汤的后遗症则是结婚第二天,我又因为低血糖住进了医院。
但也许你会说,只有当我们的身体达到一定极限的时候,系统才会崩溃,那么我就要告诉你疲惫不是身体的反应,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
就像不擅长跑步的人,跑了一会儿,就会感觉坚持不下去了。其实这个时候是大脑向你下达了“坚持不下去”的命令,并不是身体真的达到了疲惫的峰值。
我们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则会决定,是放弃还是坚持。
所以在下一次做运动的时候,不妨坚持过最初的一波疲惫,就像人们常说的“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这条规律,放在其他方面,比如写作、学习、工作中,同样适用。
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需要注意体内多巴胺的作用。
知乎的高赞回答是这样解释多巴胺的作用的。
①多巴胺在运动控制、行为选择、强化学习中起关键作用。
②多巴胺的具体作用是奖励。
③愉悦感为奖励提供了一种定义,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渴望奖励从而采取行动,是因为我们想要从奖励中获得愉悦感。就像瘾君子们渴望获得毒品,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它能给自己带来愉悦感。而这种感觉,会随着吸食次数的增多,衰减。
玩游戏、刷视频等也是一样。游戏中的“得分”、“过关”这些奖励,会不断刺激我们坚持下去。就像之前有报道称,某青年由于沉迷游戏,在网吧中不眠不休,最终猝死。
尽管这种多巴胺的这种作用可以让我们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一旦大脑的压力过大,就会开始产生焦虑情绪。
此时的大脑,为了保护我们的情绪免收干扰,会指引我们去做能带来快乐的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在失恋、失业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暴饮暴食,或者买买买了。
这个时候,“那又如何”效应成了我们意志力的最大威胁。
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召集了144名18~50岁的人参加狂欢派对。在派对开始前给每人发放了一台掌中电脑,用来记录当晚他们的饮酒数量以及第二天的身体状况。
结果显示,喝的过多的人,会出现头疼,恶心难受的症状,他们甚至开始后悔昨晚参加派对。但也正是这些人,在第二天可能就会投入到更加放纵饮酒的派对中去。
就像许多减肥失败的人总是这样说,“反正已经吃了一块奶油蛋糕了,不如……”
我现在的状态刚好处于“那又如何”的临界点。一边不舍得努力了这么久的时间,一边又觉得反正大不了就是开开心心玩儿呗,也很好。
每个人都会有焦虑不安的情绪,越是试图去压抑,越会事与愿违。不如坦然接受它,用正确的观念作指引,做有利于前进的判断,才能走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