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伙伴共读第103天】
今晚继续读《人间词话》33到45条。
1.代
王国维认为词忌用替代字。他一向主张词有真情实感,并强调词要不隔为好,在词中用代替词,叫人在理解中,还要在脑海里换算一次,削弱了对词意的直观感受。他举例苏轼曾讥笑过的秦观词《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这点我跟编者也是一样的看法。一首词用字生僻难懂,得常备一本字典在手边的话,读的兴趣便会大打折扣(求学应考除外)。当然作为读者的我文化层次太低,读书太少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可是,相传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作好了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作者当初写词,难道是为了显示其阳春白雪,束之高阁?
不过后来王国维口气又松了,他指出不可滥用代字。他举的反面例子,就是沈伯时在《乐府指迷》中的话“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这也太死板,太做作了吧?
2.隔与不隔
王国维认为“隔”指的是词不能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感,读起来不自然不和谐之感。“不隔”的标准指的是通过景物描写生动地传达写词之人的情意。在他看来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是不隔,颜延之的诗是隔。苏轼的诗词是不隔的,黄庭坚的诗词读起来有隔的感觉。对于欧阳修的《少年游》,王国维认为,上阙表达的情感自然真切,一气呵成,为不隔。但下阙中“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就觉得隔了,因为欧阳修运用了典故。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评价说,这是王国维不懂其中典故的原因。她认为读词需要研究用典的。但是我想,除非叶先生自己这样学问高深、学贯古今的人,对于用典多而深奥的诗词读起来会觉得不隔,就一般人而言,如果坐着用典过多过深僻,就会读得不知所云,索然无味吧!
还是一句话:我读古典文学太少!
【阅读记录第333天】
201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