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晨曦说说”(chenxisays)
昨晚校园网大面积受到勒索病毒攻击,正值毕业季,很多人的毕业论文/设计被黑客用以要挟,此事来势汹汹,且切实关系到很多人的直接利益,相比之下,前几天颇为热门的林奕含事件及相关的性侵(尤其是儿童性侵和校园性侵)话题,估计要归于沉寂了。当然,性侵是个永不过时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总能变着花样地占据大众视野。相比之下,拿得出手的应对措施就无力而苍白得多。
诚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的一个老师曾在课上直言不讳:“我的作业,你们把问题分析清楚就行,不用提出应对措施,凭你们的水平,提不出来的。”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尚且做不到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更何况更为宏大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我们又迫切需要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拿出一些东西保护自己。于是,老掉牙的那几条这几天又在刷屏了,比如遇到性侵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等等。
这样的措施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易懂易行,但作为幼童家长和刚被毕业论文折磨过的学渣,我认为,这样的条条框框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就拿刚才说到的这条措施为例,教孩子“及时告诉大人,比如家长或老师”,未必能起到家长希望起到的作用。
遇到性侵这样的问题,孩子是否告诉父母或老师,是孩子的选择,而不是义务。在这样的前提下,仅仅教孩子“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家长如果在潜意识里把“遇到了性侵就告诉家长”看作孩子的义务,就很难把性侵真正当成一件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危险来看待,也就很难把性侵与人性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加以持续的引导。这话说得太生涩了,简单点说就是,如果家长在潜意识里把性侵理解为类似恐怖袭击或者汶川地震这种偶发性的危险,那就自然忽视了性侵的特点。因此,孩子是否遭遇了性侵,需要父母自身更积极主动地加以判断,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孩子来告诉父母;要预防孩子遭到性侵,光教孩子“遇到这种事情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啊”是没用的,这句话的作用其实更多地在于向孩子传达父母对此的态度:在性侵这件事上,父母是站在孩子一边的,当孩子面临选择时,可以勇敢地选择父母。
所以,在性侵这件事上,孩子感受到的父母的态度究竟是不是跟孩子站在一边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在遭遇性侵后的应对选择。林奕含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出自她未能从父母处获得有效的支持。以林家的条件,如果给林奕含父母一张调查问卷,问他们对于性教育持什么态度,我丝毫不怀疑他们会在答卷中体现出客观而开放的良好态度。然而在林奕含的自传体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母亲对与她谈论性问题是反感而回避的。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林母伪善,嘴上一套行动上一套,而是想指出,我们经常出现意识与行动表现有所偏差甚至背道而驰的现象,这个弱点在生活中可能无伤大雅,但到了幼儿乃至青少年性教育问题上,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而我们对这一点往往没有足够的认识。比如说,嘴上说要坚持跑步结果一次运动场都没去、定了三四个闹钟早上照样起不来、天天喊着要减肥垃圾食品却吃得比谁都多、报了外语培训班最后半途而废……这样的事儿不胜枚举。同样,正襟危坐时能说出“性不是一个肮脏的字眼”之类观点的人,面对孩子“小孩到底是怎么生出来的”等问题完全有可能瞠目结舌甚至表现出非常负面的情绪,而他们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这件事的处理上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可想而知,如果父母平时通过一言一行向孩子传递出的是负面的信号——性问题不是小孩子应该谈论的;性是肮脏的;谈论与性有关的话题是令人羞耻的,等等,那么孩子遇到与性有关的问题,自然也会回避父母。于是,万一孩子真的受到性侵,他们根本不会告诉父母或老师,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个问题上父母的态度是消极的。
所以,明确地告诉孩子遇到性侵以后要告诉父母或老师,这是对的,但这一条要起效,还得靠父母、教师、警察等群体建立起正确的性观念和性教育观念,通过平时的言传身教和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进行点滴渗透。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学校的性教育总是受人诟病——他们只是向孩子反复宣读那些条条框框,却没有让这些条条框框融化在孩子每一天的点滴成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