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摆烂好几天啦!咱就是说:在家睡到自然醒,不停歇地吃吃喝喝,不早起运动,放下一切,每天追追剧,做做饭,真的安逸。
那,今天就打破“常规”!假正经一下,着手写一下年前就准备写的小文。
说到春节,第一反应就是它是中华民族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意味着很多,也许是回家,也许是喜庆,也许是放松,也许是愉悦,也许是……
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于我而言,当然是回家啦。
说实话,年前得知要回老家过年,我内心是抗拒的,因为机票买晚了,真的太贵了。我又是一个不一定需要这种仪式感的人。我当时的内心:我一个人在昆明过年都没有问题。好吧,是贫穷限制了我。(为啥不买车票,因为搬砖到20号,坐车肯本不能按时到家)
虽然这么说,但是,心底里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春节,就是要回家。我的第一反应,的确只有回家。
家里有日夜挂念和吐槽的人,家的方向是“根”之所在。都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小叔从小觉教导我们的。怎么能因为这点小问题就妥协呢!
来回思想斗争后,想了最佳方式:买往返机票。又想,公休还没有请到,还是拖延了一天再买票。(噢,我坐高铁回去,毕竟刚好请到了公休,错开了春运高峰)
现在回想:还好请了两天公休,在家的日子,是我出了门就体会不到的。
回想去起回来的时候,那是满满的幸福!因为在市区的姐姐特意等了我一晚,还去机场接我。这不,蹭车成功,回家加速了。
一路上,谈笑风生。中途,侄儿子说:春节是小孩子的节日。可不是,小孩子恐怕是最喜欢春节的人了。
那春节于你们而言,可还得劲!
都说小孩子才喜欢春节,因为意味着放假,意味着压岁钱,意味着肆意玩耍,意味着放鞭炮,意味着吃好多好多美味……但,殊不知,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幸福。很多东西,是历久弥新。
小时候的春节,怎么过呢!
那个时候,家里人还比较多,都是在老家过年。哪怕平时再不和睦,春节总是围着爷爷而坐的。
火塘边,年饭旁,太阳下,都谈论些啥呢?记不清了。
只记得,那会儿,家里杀的鸡,鸡头归爷爷,他还会一边吃一边跟我们说一说鸡头看相的乐趣(应该是看相吧)。
那时候,大年初一还是哪一天,印象中,爷爷会早起给家里的老水牛和果树“挂红”,难道是刚好打春?记不清了。
那时候,可喜欢早上起床开彩门了。钱不多 ,但是很快乐。现在,到了给娃娃们压岁钱的时候了。
那时候,听到大人们然放鞭炮,还要跑得飞快,或者躲在厨房假装捂耳朵。现在,是我去燃放鞭炮啦。
那时候,观看每年的春晚是必备项目,真的好不热闹。现在,就随便看看,倒是喜欢烤火+嗑瓜子+追剧。
那时候,春节老想跟着姐姐们出去玩,因为太小,被拒绝了。现在长大了,反而不记挂非要过年出去溜达了。
年嘛,越过越觉得物是人非。总有那么些时候,就是觉得人走茶凉,到底是有些变化。
但是,春节既然是团员的象征,本意就是一家子快快乐乐,何必弄得满眼沧桑呢。“团员”只是意义之一,没必要本末倒置,不是吗!
其实,小时候是真的喜欢过年,现在反倒平常心了 。现在就感觉,每一天都可以是过节。仪式感,每天都可以有。
至于“仪式感”,在这里,引用一段话“如今,只要你愿意,每一天都可以过的像个节日,呼朋唤友热闹非凡。可是,人与人之间,包括亲人之间,却依然多了疏离,所以,在约定俗成的节日中,我们真的需要一种仪式感,需要一种特定的行为、特定的言语、特定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真实的体验到这种仪式感”。(来自于康辉的《平均分》)
春节,它在很大程度上代替我们完成了这件事,它创造了一种氛围,制造了一个契机。所以,有机会的话,肯定不能错过。
说到春节,对于很多人来说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于特殊职业或者特殊人群来说,无疑是蒙上了一点点灰的色彩。
比如什么呢,铁路工人,军人,航班公司人员,地勤保障人员,生物研究人员,医生等等,这是一群必须坚守岗位的人,他们不可能因为节日就停下脚步。讲真,我回家那天,看到来往的归家人和无数的工作人员,内心到还真有点复杂。
那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在喜庆的节日里,因为生病不得不住院的,甚至是春节离开人世的,还有春节酒驾等造成问题的……那又是另一种离愁。
还有很多情况,但无论怎样,都是要接受的,传统节日的意义是美好的,但倘若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到不必带着神秘的色彩去看待这些问题,平常心看待。
还有,传统文化有很多讲究和避讳,我也不懂。优良传统,我们肯定是敬仰、敬畏和传承,但是不能因此束缚了自己,一些可能犯冲的东西,就是在我们老百姓看来不应该在春节遇上的,那要真遇上了,咱也得处理不是。
节日,隶属于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前提又是活着。
随着年纪渐长,也许会觉得年味变了。但是,反过来想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有这么一种机会回家探望探望,也是一大幸事。
最后,趁着春节的气息,祝大家:“且以喜乐,身强健,但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