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
洛夫
黄昏将尽,院子里的脚步更轻了
灯下,一只空了的酒瓶迎风而歌
我便匆匆从这里走过
走向一盆将熄的炉火
窗子外面是山,是烟雨,是四月
更远处是无人
一株青松奋力举着天空
我便听到年轮急切旋转的声音
这是禁园,雾在冉冉升起
当脸色融入暮色
你就开始哭泣吧
伟大的文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说过:“诗歌是平凡生活中的神秘能量,可以烹熟食物,点燃爱火,任人幻想。为伟大的美洲诗人路易斯-卡多索-阿拉贡干杯,是他讲诗歌定义为人类存在的唯一实证。“
一首好诗,给人带来的感动,震撼,力量非语言可表述,需用心去体会。
那么,怎样的诗才算好诗呢?
叶嘉莹先生说过,判断诗歌的好坏,不该只从外表的美丽和文字安排的技巧来判断,也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只要有形象就是好诗。
这点我非常赞同。
再华丽的词藻,再美丽的文字,再巧妙的文学安排,假如没有情感,没有生动的场面,没有深邃的立意,这首诗只能算是形而上学的模仿者,既不能直击人心,也不能引起共鸣,更不能发人深省,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而那样的诗是没有灵魂的。
我认为,“情”,“景”和“意”这三个字涵盖了一首好诗所应具备的三大重要要素。
著名的大诗人洛夫先生的这首《暮色》我非常喜欢,让我从这三大要素来分享我钟情这首小诗的原因。
1. 情
《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叶嘉莹先生认为,这句话表明,诗是内心的一种真的感动,这种感发的生命是人们常会有的,然而它却有深浅、厚薄、大小、正邪等种种不同,每一种感情都是不一样的。
洛老的这首诗以黄昏暮色作暗喻,用灯,炉火,山,烟雨,青松,和雾等无生命的“背景”和“物件“,来烘托文中的”我“陷入了年龄的危机感,随之而来的便是痛苦,不安和无助。当岁月的车轮无情地向我们碾压过来的时候,我们放声哭泣。
洛老诗中写道:“当脸色融入暮色,你就开始哭泣吧。”
读者读至此,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感动和震动。
好诗可以调动读者的情感,让读者随着诗的起伏而意难平。好诗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抒情平台,由诗联想到自己,以诗之情感折射内心所思所想。
《易经·乾封·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说真诚是作文也是做人最起码的条件和基本的要求。
洛老诗歌里的诚意,体现在诗中的“我”用心去看世界,不光用眼睛。
“我”听到了酒瓶的歌声,感受到了青松的“奋力“举着,留意到了年轮急切的声音,而雾,冉冉升起。
这所有观察入微的描写,就是满满的诚意。
2. 景
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场景描写,是一首好诗的关键。
场景描写的成功,帮助作者渲染情绪,烘托气氛,也帮助读者进入诗的意境。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诗的作者通过自身的感悟,借用场景的描写,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诠释和感悟,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洛老在《暮色》的一开始,就用黄昏的基调来烘托低沉,用灯和空酒瓶的声响来渲染孤寂,第一段最后还用”将熄的炉火“来加强低落的氛围。
紧接着第二段,读者闭上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幅凄美的山水画,远山青黛空悠寂静,在细细的烟雨中回响着孤独。洛老特地选择了”一株“青松,而不是”两排树“或“三行”禾苗,并用“奋力”两个字,拟人化的手法,形容天已经低到可以被青松举着。大家的眼前浮现的是一种孤独的美。
最后,用“雾”的徐徐升起,脸色逐渐模糊,暗喻人生的轮转不可阻拦,变老是必然的趋势,虽然这件事很令人伤悲。
洛老那支厚重的笔,寥寥几行字就把人的担心,惶恐进入人生的倒计时阶段的顾虑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
3. 意
《礼记·乐记》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诗人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是看内心有无一种真正感发的活动,心动与否。假如诗人自己都无法感动自己,又如何去打动别人?
倘若只是用眼睛去看,没有用心去感受,就算学会了描写的技巧,写出了漂亮的句子,这都不能算是好诗,因为它只有文字和技巧而缺乏诗歌应有的生命。
这里讨论的是立意。
诗人想表达什么内容,什么是超脱于纸面文字的深层意境?
洛老的《暮色》寓意暮年,夕阳作诗歌背景。整首诗仿佛层层递进般地,一步步把读者带入洛老的感情诉求里。
由景生情,由情悟意,这是一首好诗能给读者带来的心灵上的体会和自我排解。
最后,让我用叶嘉莹先生的一段话来结束我对洛老的这首诗,《暮色》粗浅的分析和至深的感受。
“我们认为这个最基本的衡量标准,第一是感发生命的有无,以及是否得到了完美的传达;第二是所传达的这一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正邪。”
致敬洛夫大师,暮荣照猫画虎般地写下脑海中的那些词句,回应那将晚未晚的暮色。
暮色
作者:暮荣司徒
白纱窗外的天幕 低沉
忽如其来的大风
将阳台上的藤椅吹得踉踉跄跄
我点燃 英伦玫瑰味的熏香
冬日的雨,说来就来
起初只是劈劈啪啪地敲打着屋檐
屋檐,承载着风的凌厉和雨的亲吻
连后院的翠竹都被压低了腰
我静静地听风,赏雨,数空中飘零的叶子
叶子急匆匆地奔向大地,在暮色中奔向了自由
泥土已将它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