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26,12-6-2,告子章句下6-2》
【"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今天是丁酉年壬子月甲申日,冬月初六,2017年12月23日星期六。
公孙仪,名休。子柳、子思,都是鲁国的贤者。
上一节讲到,淳于髡讥讽孟子半途而退,是不仁义。孟子以伯夷、伊尹、柳下惠三位圣人为例反驳,三人形迹不同,但同于志意为仁,所以,进退不足以说明仁义与否,心迹却有忠厚之道。
这一节,淳于髡嚷道,你说什么鬼画弧的话呢?心迹?你给我拿个心迹给我看看,你能办到吗?我们谈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搞得那么玄吧!贤者的处世风格可以不同,形迹也可以不同,但总有能说明问题的东西吧?那应该就是业绩事功了。当年,鲁缪公时期,他以公孙仪为相,以子柳、子思为臣,这三位都是当时的贤者,既然是贤者,应该有扶衰拨乱的作为,强国富民的功绩吧,事实上呢,邻国连番侵掠,国土不断萎缩,鲁国的国力不仅没有得到增强,反而更加削弱了。国势衰微的紧急关头,这么多贤人共同努力却不足以扭转局势,可见,贤才也没啥用,对国家人民起不了实际的作用和贡献,所以,所谓的贤才去不去留不留的问题,也就是无所谓的事了。
淳于髨这一番话,真狠。他的意思是说,你孟子也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你的去或留,无足轻重。
孟子说,你的认识完全不对。用不用贤才,关系到国家存亡。人才和使用人才是第一要务,怎么能说贤才无益于事业呢?当年,百里奚最初是服务于虞公的,虞公贪图晋国的赌赂,不听他的话,导致被晋国俘虏,与虢国一起被灭国的下场。等到百里奚到了秦国,秦穆公请他做国相,对他言听计从,一举成为西戎霸主,显名天下。虞公一不用百里奚,下场是灭国之祸,挽救的余地都没有了,就算想退而求其次,跟鲁国一样,仅仅削减了疆土,但仍保持独立自主的主权,做得到吗?做不到了。鲁国仅至于削减疆土而不至于亡国,依靠的正是众多贤才维持之力,怎么能像你那样评价贤才的作用呢?要么强,要么亡,捌个弯儿都不能捌,客观个什么鬼?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