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周四下午的语文课,却是兴趣盎然。
昨天备课,我观看了赛课视频,结合这学期的观课和思考,发现语文教学重在方法的教学,也就是之前听王崧舟老师讲座中提到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习,这是一切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基础。
课初,我让学生朗读冯至的《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并思考,哪两句诗最能表明诗人的观点?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鸦雀无声,我本期待优生会捧场,但他们看着无动于衷,我微笑着,陆陆续续有几个落后生开始举手了。我回想起自己平时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我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
落后生静雯发言了,“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因为题目就是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我表扬了她,因为我们昨天学习语文园地中文章开头的几种方式,第一种就是开门见山,开篇点题,她认为文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我告诉她有时候是的,有时候并不是这样,并举出一些学习过的课文标题来进行证明。有些学生回答“许多小路......”我说那不过是作者举出的一个例子。有学生说最后一句,我便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这是哪一种结尾方式。”“意犹未尽,意味深长的结尾。”“以一个问题引发读者深思。”落后生嘉诚说“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我从昨天听的专递课和最近的阅读明白了:要相信学生。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似表演,要关注学习过程,重视过程性评价。这首诗也选择得特别好,与语文要素的学习非常契合,既可解释之前学生的错误回答,也是对本诗的一个小结,也是学习课文的开端。冯至的观点是“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不过是举出生活中一个“小路”的例子,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熟悉的事物等待我们新的发现,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熟视无睹,作者以陌生感浓厚的语言向我们发出疑问,引发思考。希望我们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
朗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作者在熟悉的事物中有了哪些发现,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容易的回答出“我”是爱思考,好奇心强,天真,刨根问底的孩子。
接着,出示课后习题二,印证“我”是好奇爱思考的孩子。从课后习题到文中第三处心理描写的句子,学生发言说出观点并证明观点。今天班级落后生回答问题特别多,思维清晰,表达清楚,尤其是小荏,回答次数多且好,他们的声音都比平时响亮得多,我反思到,为了争那么一两分钟,我通常没有等待他们,没有相信他们,总是匆匆打断或优生回答,实际上,课堂上最应该关注的是落后生。我今天的评价语也特别好,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就能给出精准和有榜样示范的评价,不仅说到发言者心坎上还让其他同学真心认可,而落后生真的是需要师生共同认可。如果在赛课时我能有这样精准的评价就好了,公开课中我总是想着下一句台词说什么而常常顾不上倾听学生的发言导致评价语单一随意。
我把陪伴女儿写字时假装微笑的功力用到了学生身上一样有效,连自己也信以为真,后面是真的心情好很多,一改往日提不起精神的下午状态。也和我的阅读经历有关,教育家们的金玉良言虽不能完全记住,但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理想化的教育让我更爱学生,公正的对待学生,相信学生。特级教师余映潮的创意教学理论每一条都实用,虽然没有一一尝试和记背,但在备课和观课中,会提醒自己“主问题”意识,不要碎问碎答;会特别重视课文的语言学用;会尝试板块式教学,备课时力求思路清晰;会重视读写结合,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以课文为例,对学生进行语言学用的训练;明白课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抓手,怎样的课堂才算高效。
阅读与教书育人相结合,学思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