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上野居,四月廿七。
孙叔来了,一进门就问我怎么不去他家了,算起来是有半年多没过去了。
他家的自然环境非常好,可以说是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从国道进入他们村子,先过一条河,再过一条铁路,最后过一个隧道。
第一次去他家时我都懵了,过河的水泥桥倒是挺宽阔,走到铁道口时他说停一下,然后跑过去把铁链子取下来,我说咱这样过不会被火车怼吧。
过了铁路,他又把两边的铁链子挂上,说这条铁路是采石场修的,本村的人只能这么进出,而且去他们村只有这一条路。
过了铁路,就是很陡峭的上山路,半山腰上有个隧道,又小又长,里面黑咕隆咚的连个灯都没有,宽度大概只有四米左右。
这条隧道啊,以前只能走一个人,慢慢拓宽到能走车了。
孙叔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他们村要是把这条隧道堵上了,那真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也不知先祖们咋找的这地方,如今的村民大都搬迁出去了,用孙叔的话说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一年到头也出去不了几次。
人少的地方,环境自然好,第一次去他家就喜欢上这地方了,孙叔当过兵,伐过木,干过村里的文书,除了土蜂蜜能聊的内容真不少。
可惜,他们村的土蜂蜜浓度不行。
那次去的时候,连着四五家的土蜂蜜都没看上,说心里话,我自己脸上都快挂不住了,好像大老远跑到人家村里挑事去的。
孙叔家是最后一个去的,院子里面收拾的很干净,房前屋后摆着二十来个土蜂箱,五颜六色的大花骨朵鲜艳绽放。
他那年取了一百多斤土蜂蜜,我测了测浓度只看上了四十多斤,孙叔也很爽快,装在背篓里沿着小路背到了路口。
看着他有些期盼的眼神,我说来年割蜜时按照我的方法弄,浓度应该比老办法会高些,我还真想把这个世外桃源给包圆了。
临走时,我多了句嘴,问孙叔:你们这蛇多吗?
多啊,多大的家伙都有!
那一刻,我有点怂了...
我打小就怕蛇,即便经常在秦岭山里跑,看见那玩意还是会心里发毛,说起来人家本身就长那个样子,而且山区林木就是人家的老窝,咱跑到人家的老窝瞎转悠,哪怕人家的扭曲是在作欢迎,咱这点小心脏也承受不起啊。
孙叔说他们村有抓蛇的人,有次发现老树根下有个蛇窝,他不敢抓就给抓蛇的村民说了,人家给胳膊上抹点药就塞进去了,等到扯出来后上演了一场人蛇大战,那条蛇要是论块头应该算是蟒了。
人抓着蛇,蛇缠着人,从半山坡上叽里咕噜滚下来,逮住之后卖了两千块多钱,那人还给孙叔三百全当介绍费了,后来还有人在那窝里掏了两条小的,卖了之后没有给孙叔一毛钱。
那人不地道,孙叔是这样评价的。
时隔半年,很多记忆涌上心头,我在山里跑过很多地方了,他们村子的环境绝对能排进前三,不成器的是全被蛇多二字打消了,只能在入秋之后,惊蛰之前多去转转了。
看着眼前这位瘦削的老汉,又想起那个美丽清静的小山村,我请他简简单单吃了顿饭,告诉他今年秋末肯定会再去的,只是割蜜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这样土蜂蜜会更容易存放些。
其实除了蛇多,交通条件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半山腰上的水泥路又陡又急,好几个地方一把方向打不过,必须得倒一下才能转过弯,载重太多了不好走,装的太少了成本上涨,我的卖价属于中等偏下,但是在山里的出价是最高的...
一方面是自己的情结,一方面是附加的回报吧,如果你们哪天想去秦岭山里玩,找个农家住几晚上也算不上事,我的根本点就是缔结这种互补关系,对各位来说也是永久长期有效。
蜂蜜、历史、人文、山村,我所到过的每户山里人家,都会像孙叔那样说道:没问题,随时欢迎你们来...
超篇幅了,关于蜂蜜是怎么没的,本文里面只提及了浓度问题,如果哪位朋友感兴趣的话,可以翻出前阵子的视频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