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读书会,这是我参加冬青老师组织的小团体读书会以来,第一次线下见面会。为了能够在今天的分享会上有话说,我昨天在图书馆借了书,匆匆翻了一章,做了一个不充分的准备。
虽然参加读书会的只有几个老师,而且这几个老师都是我几年前就已经熟悉的面孔,但因为一年不见,而且一直也都是不在同年级不在同办公室,再加上大家平时工作都忙,就基本只剩面熟了。但来参加这些老师都是我印象中很优秀很有方法很有魅力的老师,是因为读书读出的优秀?还是因为她们本身优秀就更想读书了呢?能和她们相聚在一起,我也默认为自己很优秀吧!
面对着这些熟悉的陌生人,我本还有点担心自己融入不了。但老师们以看见彼此,赞美彼此的方式开始了见面交流,人人有话说,人人有参与。不需要去评价,只需要客观叙述看见的人看见的事,这样的看见和被看见,一下子让我缓解了忧虑,能静下心来仔细聆听。看见的力量,多么神奇啊!
带读分享的鸽,一如既往的认真专注,就一章,36页的内容,她不仅在每一页上画了痕迹,写了批注,还工工整整写了好几页的笔记。她能从头到尾,对照书中每一处有深意的语句,联系古今现实,讲到自己的读书感悟。一鼓作气不间断,流畅地分享如此庞大的内容,在她的分享中,有很多精彩的语录值得思考和记录。这些引人深思的句子,可以反复咀嚼,认真回味:
阿德勒心理学是与希腊哲学一样的思想,是一种哲学。哲学通过没有主人公的抽象概念来解释世界。近代哲学巨匠康德曾经说:“我们无法学习哲学,我们只能学习如何从事哲学。”所以,与其说哲学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存“态度”。
阿德勒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
人都有极力逃脱无力状态不断追求进步的需求,也就是“优越性追求”。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因为有他人和社会存在,才有应该学习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指学问,还包括人如何幸福生活的“知识”。也就是,人应该如何在共同体中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我”,认识“你”,了解人的本性,理解人的理想状态。阿德勒把这种知识叫作“人格知识”。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1)自立。(2)与社会和谐共处。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1)“我有能力”的意识。(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冬青老师把这个目标扩展成了四个:我能奉献;我能倾听和分享;我能尊重自己和别人;我有能力。
“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要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并且进一步帮助其成长发展,这才是尊重。
做心理咨询时经常使用的三棱柱,一个面上写着“可恶的他人”,另一个面上写着“可怜的自己”。像这样视觉化之后,就会清楚地看到我们说的话归根结底只有这两种而已——谴责“可恶的他人”,倾诉“可怜的自己”。但最重要的,其实是第三面——“以后怎么做”。
多想想“以后怎么做”,那在教育和带崽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焦虑了;能真正尊重每一个人,那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就能更好的沟通;不要孤立地看待孩子的问题,要在联系各种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中去理解他的行为;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看到了毛病,那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矛盾就能得到更好的处理……
感觉这些老师都好厉害啊!看书看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还能联系工作和生活,要向她们认真学习,带着脑子去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