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改变我们的所知,所知改变我们的所见。 ——瑞士发展心理学家 让.皮亚杰
一、从构思到图片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就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讲究构思,整体上要和谐,还要留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作为摄影者,你要确定拍摄的内容,还要想好拍摄的手法。
乡村,是个常见拍摄的主题。要把乡村这个主题拍好,需要三个维度去思考。
第一,你要掌握基本的构图知识。它包括两个部分:有意识的构图、无意识的构图。
作者有意识的引入回廊线,去引导观赏者的视线。这条线在图中清晰可见,平静不起波澜。读者的眼神容易随其变化,达到了理想的摄影效果。
无意识的知识,是指你在生活中所见的乡村,或是头脑中储存的概念。比如,你如果读了余光中先生《乡愁》,再去构思乡村,情感上就多一份张力。
第二,你需要具备一定的构图能力,即将眼睛看到的内容转化为主题的能力。这包括操控相机的能力,运用完整的拍摄技术。
作者将莽莽大山渲染得无边无际,你却找不到一个人的踪影,心中的留下的是一片模糊的惆怅。
第三,你需要一种独特的构图愿景。这涉及了你的构图品位,有意选择的拍摄风格。
两棵树郁郁葱葱生长在庭院前,深深的庭院一眼望不到底。也许穿越时光,才能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
二、从取景到图片
完美并非无可补充,而是无可删减。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艾修伯里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要有一个主体,定好主体,才好选择拍摄角度,或俯拍、或仰拍,或平拍。至于意境靠主体与客体的搭配,空出大,意境足,恢宏气势自然生成。
作者用横幅全景格式拍摄乡村一隅,有山有水有屋有倒影。
横幅全景的优势在于,观赏者的眼神可以自由移动眼球,可以观赏到更多的细节,安逸、慵懒的氛围跃然纸上。
作者用竖幅全景格式拍摄房屋,以3:1的比例呈现景物特征,唤醒观赏者对照片左右两边的好奇心。
竖幅全景的优势在于,给人以动态、正直、积极向上的感觉。但是,随之而来的不稳定感,不打破了观赏者的内心平静,深入研究会产生焦虑不安。
作者用不对称法,对苍山进行切分,这样垂直、水平部分形成竞争关系。虽然细节上有不同,整体结构相似,较小的差异打破了过度的“完美”。
图像元素的布局可以突出某些元素,弱化一些元素。相对于一个元素或者多个元素对称,不对称结构会让图像更生动、活泼。
三、立足点与视角
如果你和500名摄影师一起拍摄,却仍来点不一样的东西,就应该满足了。 ——美国摄影记者,大卫.伯内特
立足点、视角、角度——这些概念常常出现在摄影术语。通俗来说,就是指人们从哪个点看事物。这种方式极大的淡化了摄影者的主观视角。
这时候相机位置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你应该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空间图像元素的布局,二是拍摄高度。
作者用平视的角度拍摄老人,照片中有一种熟悉、亲切感,平静而有说服力。长者的眼神与身体趋向一致,银灰色背景突出了老人安详、稳重的特点。侧逆光将老人脸部的细节呈现给观赏者。
图像元素距离相机越近,它在图像中的成像越大。聚合线就是以这种方式构成的。上下等粗的树桩被塑造成上粗下细。照片的维度也得以实现。
四、实践中的一些感悟
如果你掌握了以上内容,对摄影有一点兴趣,那么接下来刻苦练习才是王道。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想把自己成长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第一,积累,积累,再积累。
学习和观看你喜欢的照片。去分析每张照片的主题、构图、摄影技术,有意识强化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设定目标。
你要给自己定一个方向。摄影方向有很多,你是专攻哪一项,你要非常清晰。以笔者为例,这两年来,一直关注风光摄影。
因为田园风光一年四季都可以拍摄。但拍摄前也要做足功课。要全面了解被摄地区的地貌特点、民族风俗、季节特征、地物特产,甚至这地区种什么树,长什么草、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要了如指掌,再把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于一炉。
第三,练习,练习,再练习。
没有这一步,你永远无法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大量的练习,会让拍摄在潜意识中进行。正如常年辛苦练习的音乐家一样,演奏技巧通过量化的训练得以提高,后期才能尝试难度高的曲目。
第四,自我批评与反思。
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旧片来自我评估。分析图片的优点、缺点,把那些不喜欢的图片挑出来,再次拿起相机时,你就可以释放更多的能量,将精力聚焦在即兴创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