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个能触动人心最柔软部分的词汇。
这一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曾直击千万人的心。
我们都说:“要多花时间陪陪孩子,陪陪父母,陪陪另一半。”
似乎,只要你人在就好了。
然而事实是:在孩子身边的父母,要么手机,要么电视;在父母身边的孩子,要么关着房门,要么玩着手机;在另一半身边的彼此,你忙你的,我忙我的,互不干涉。
这样的陪伴,是陪伴吗?这样的陪伴,有意义吗?
有人会说:“我人都在了,你还想怎么样?”
似乎人在,便是评判陪伴与否的衡量标准。
渐渐地,我们不再要求,真的似乎,你人在就好了。
我们不断地麻木,不断地被动接受,似乎这就是陪伴最原始的样子,似乎,这就是合格线,似乎,我们打从心底,相信了!
相信,是一切沉郁的开始,也是一切渴望的结束。
即使有着陪伴,我们的内心依旧孤单,即使有着陪伴,我们依旧不开心,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这种陪伴只有着空壳的冰冷、停滞的温度。
殊不知,越是抑制的东西,便越是渴望。
渴望什么?渴望——心的陪伴!
当另一半在的时候,我们不会感到孤单,各自愿意停下手里的事情,聊聊天;当父母在的时候,能陪他们说说话,听他们拉拉家常;当孩子在的时候,我们能低下身姿,去参与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不是用幼稚这个词去打发掉和孩子相处的机会,能够放下我们所谓的大人身份,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请不要让渴望走向扭曲的极致——淡漠。
走心,才是陪伴应有的模样。
你,走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