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你没有亲自用脚丈量过,有关它的词汇都是陌生的,有距离的。当你到达时,你的感官才能从想象中解放出来,得到彻底满足,那是一个藏在你的心底的地方,遥远而又熟悉。
成都——很难找一个词,来恰当地形容你。
这里常年阴雨连绵,却连绵成一番独特风味。至今还记得,那第一口成都空气的味道——带着青草香与潮湿的气息,入鼻的,是难得的享受与满足。宛若皑皑冬日里的第一场雪洗涤天地后充盈着大自然的清澈,又似夏日阴雨绵绵后充斥天上的情愫的一地的小水洼中的绵软。在成都,无论是灯红酒绿的市区,还是原生态的周边小城,都充满着这种味道,也许是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镇定。这种镇定是看着繁华的穿梭,依旧享受着自己独有的安宁,悠然度日;也许是让外地人烦恼的雾雨,却营造了自己的风情,又或许是勇敢和淡然吧,无论多少热闹,更迭与潮流,都无法阻挡它的独特,吸引着你,不惧万山,不怕万水……
成都无法用几线城市来衡量,相比于北京的京味儿,上海的海派,广州的繁华,它毫不逊色甚至底气十足;独有的宁静不同于北上广,多了一份洗尽铅华,历史风雨沉淀之后的底蕴。整个城市都氤氲着一股撩人的茶香——汩汩地从那些茶馆儿里溢出。呷一口清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际云卷云舒。成都的气派,让人折服乐在其中,无法剥离。
成都,是一个有大将风范的城市。就如它的别名“蜀都”, 蜀国‘终了的都邑’。静静伫立而不语,是它最好的表达方式。我想,作为一个有着3200年历史的古城,那种骨子里的自信与傲气,不用过多的修饰,早已经成了它性格的一部分,融进了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方空气里。静下心来,深吸一口气便可感受到。
成都的水是沉静的,一如这个节奏缓慢的城市,亦如其厚重的历史,静水流深,并不喧嚣。两条江是它行走的纤夫;而成都的府南河、浣花溪等都太平静,水似乎都凝固了,痴痴的望着那片白云悠悠的天空。
这个城市我没有最喜欢的,因为哪里都觉得好,谁也替代不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怀了。
我喜欢那窄窄的宽窄巷,无法描述出一个人在丝丝细雨中,踏着青石板,对面人来人往,大城小事,说曲唱戏。一个人站在雨中,任凭雨丝亲吻着你的脸。天空低沉的蓝色,像莫奈描摹的静物画。
作为一个从小在北方长大的女孩儿,我对只有在作家笔下才能体会到的老北京“糖葫芦”中的童年以及那种大街小巷胡同里乱窜的民俗文化甚是向往。那是我理想的一种生活状态。有圆满,有喧闹,有人情,有生活独特的味道!
而宽窄巷,不经意间给了我这种感觉。现在想起,那杂七杂八的吆喝声还在耳边,各路戏曲班子也咿咿呀呀的吟唱,那青石板路的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参杂着历史的车辙……
成都,圆了我儿时就向往的胡同中的热闹,宛若生命,热闹而平凡,宁静又有自己的轨迹。就且不说那小吃多么美味了:舌尖的味道和书中的描述重合,实为庄生梦蝶,蝶梦庄生。那是从鼻尖到舌尖都是难以磨灭的味道!在这里不得不提及成都的美食:一个个都宛若古装剧里那些跋扈的小主儿,有的看上去“文静端庄”,实则却“火辣十足”;有些又像是纠缠不休的女二号,表面上“其貌不扬”,可一进嘴里,味道久久不散,缠在鼻尖,难以忘却……林徽因说,因为一个人,恋上一座城。可我却要说,有时就是因着一种食物,才会更爱一座城。可能,食物的味道,能真正打破人心的壁垒,让人心心念念。魂牵梦绕吧。
可遗憾的是,我在吃辣方面的造诣还远远不够,所以,对那些“热情似火”的成都美食只能浅尝辄止了。可正是这份遗憾让我觉得有点圆满,人生怎能处处如意?太完美的成都若留在心底,怕是现也不敢来,打破心底的完美吧。
杜甫草堂做为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的确没有让我失望。现在那片遗址中,一口井,一片田,一把锄头在那贫瘠的土地上静默着。也许,繁华的长安,一个与他命运纠葛不停的城市,是杜甫在此长久眺望的方向吧。长安,是杜甫永远的庙堂之高,而成都,则给了他最温暖的江湖之远。他那明快清丽,宛若山水画般的黄鹂翠柳,自在娇莺都出自于成都。成都,给了这位诗人一片净土,一个停泊的港湾,一个让他可以发掘生活与心底明净单纯的快乐的途径。如果没有成都,杜甫也不会是今天的杜甫,草堂也不会是今日的草堂。即使落败了,但是诗人的精魂还会来过的吧!
回首望去,不由得感叹成都之妙:乱世枭雄的曹操,三顾茅庐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还有一代诗圣杜甫......都曾在这里停留。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可是不变的,也许只有成都罢。他像一位智者,知而不语,胸中有沟壑,在一旁笑看这生生世世,朝代更迭;胸中更像藏着一片天地……这片天地里,更多的是那一份海阔天空的包容。子美也正是有感于斯才停下了漂泊的脚吧!
不来峨眉,枉我此生。很久之前,在一个作家笔下见过她,就产生了想去的想法。我想自己描摹出属于自己笔下的峨眉,只是到了峨眉才发现自己语言的苍白。忽有见峨眉欲停笔之感,峨嵋的美,让我明白什么是满足你所有的幻想,超出你所有的期待。
在成都畅游,峨眉山的存在更像一种召唤,谁想,与它相逢那天,它竟轻扯白纱,与你嬉戏。 远远望去,峨眉山朦朦胧胧,山非山雾非雾,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走进了看,部分云雾消散,将近正午的峨眉映衬的愈发的绿了起来,那种绿,是一种有层次感的绿。从草绿,翠绿,到半山腰的鲜明的绿,再到山顶下那呼之欲出的深绿,是那生命的颜色……原来,雾中的峨眉,竟是这般别样的风采!一下缆车,扑面而来的空气,一定是那生命力极强的绿色!
用过午饭,走过那吱呀呀的木板桥,小桥流水之际,三个烫金大字“一线天”嵌在石缝中,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令我惊讶的是,一旁两座崖中留出了一道缝隙,虽说比较宽,容纳的下木板桥,但是,这一条缝隙,弯弯曲曲,从大地一直延伸到天边,从下至上,从山石小溪到茫茫天地,真是有说不出的美,说不出的妙。好一个“一线天”!而磕磕绊绊走过整一个峨眉,又不禁感叹造物主的奇妙:峨眉中兜兜转转,终有终点;而其过程,必将是充满苦难与艰辛的。而人生,也若这峨眉一游:我们都困在这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峨眉山”中,但是有些人却爬过了“泥泞”,推开了“滚石”,找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出山路”。
突然想起了金庸笔下的郭襄,一生追求,竟止步于峨眉:
“我坐着的毛驴一步一步滴滴答答,
倚天剑伴我浪迹天涯。
大家说我因为爱着杨过大侠,
找不到所以在峨眉安家,
其实我只是喜欢峨眉的雾,
像十六岁那年绽放的烟花。”
在返程的车里,心中只剩万千感慨。我路过海的时候海不说话,我走过山的时候山不说话,而我到了成都,才明了子美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走中你发现了书中的理想,在现实中如何的折射,在行走中你发现了需要的苍白,自己的渺小,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体会到了生命在行走中意义。尔辈造诣平平,只能用尽毕生所学。但我深知,这远远不够。我笔下的成都,眼见的成都,听见的成都,心中的成都……
见到才知有多好,浮生长恨欢娱少。成都的一切,只能一句“斯城若彩虹,遇见方知有”来形容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