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最早是由自由时间而来。当社会步入工业化,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后,人类开始有了自由时间。一个受过教育或是有特殊技能的人,如果能够适当利用这段自由时间,那么他很有可能产生不弱于工作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在非工作时间段由消费者,接受者转变成一个内容的创造者和分享者,这就叫----认知盈余。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参与,创造,分享等动机的实现已经被扩大许多倍。无疑,互联网充当了最好的工具,并且赋予我们行为上更多的可能性。
曾经,我们的一些业余爱好因为找不到同伴而被轻视,压抑,但如今的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无论你喜欢什么都可以找到同行者。很多兴趣爱好,在外人眼里看来似乎毫无价值和意义,但对于他们来说,那些东西却是最有意义的。
如此一来,新的沟通交流工具的出现,不仅允许我们释放压抑的愿望,而且我们潜在的对自治和胜任感的满足也被释放出来。在一个反馈循环中,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可以互相放大。
如今,越来越多的个体都在更多的关心社会层面的价值,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认知盈余。从大笑猫,微信的开发,以及各种代步工具的层出不穷,可以预见这种价值已经从个人扩大到社区,公众和社会后的规模。而分享形式按规模不同可以划分出大概四种主要形式:个人分享,公用分享,公众分享,公民分享,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
随着认知盈余概念的扩大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它为我们带来的可以利用共享的各种资源,因此日后也会创造出更多的公共价值和公民价值。
当然,我们应该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我们运用认知盈余的可能性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造新机会,应对早期的成长,以及根据用户不断带来的意外做出调整。只有做好了前两步,才能顺利过渡到第三阶段。起步时,最好从小做起,多问问为什么,把自己放在使用者的位置上。成长时,一百个用户比一千个用户都棘手,关键是最初吸纳的用户能够体现正确的文化。后期要不断调整,不断学习。只有积累了足够的价值,群体才会容忍治理。要尝试任何事,尝试每件事。只有多尝试,多体验,你才能找到最适合你的,对你也是最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