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也就是双十一那一天,我带着妈妈和秋宝去东营路经垦利,正好碰上了一个大集。秋宝很兴奋,她从小就没有在农村里待过,所以也就不知道赶集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决定停车,带着她领略一下农村赶大集的特殊特色和趣味。
我们开着车在路边来回逛了三四圈也没找到一个停车位,最终在离集市不远的一个空地上看到一个折叠椅子上插了一块硬纸板,上面有用毛笔写的四个大黑字:收费车位!椅子旁边有好长的一根粗麻绳将这里仅有的三辆一字排开的车从车底下串联起来,我们在看车位的人的指挥下停了车。不贵,5元停一天。我们的车就是这串汽车糖葫芦上的第四颗。
这个集摆的规模很大,在一个大空地上成回字形摆开,其中又有很多个缺口可以当入口使用,也就是说可以从任何一个入口进入走到集市的中心地带去。我们选了一个较近的入口,秋宝一眼就看到一个爷爷的自行车上绑着一大束的氢气球,那气球层层叠叠的就像是《飞屋环游记》里面的气球一样,感觉马上就会带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飞上天。这里的气球有秋宝没见过的一种新样式,外层的气球像透明的泡泡一样包住里面一只小气球。秋宝兴奋的左挑右选了好半天才挑到一只小猴子气球。
继续往里走,人潮越来越密集,只能慢慢的挪动着前进。除了需要提防孩子被大人挤到踩到的同时,还有路人拿着烤鱿鱼啃时滴下来的油渍。集市上卖的东西大到家具小到一枚扣子,什么吃的玩的都应有尽有。除了生活的必需品外,还有绿植和观赏金鱼。集市的中央位置是一个简陋的搭棚子搭起来的圆形帐子,里面传来了音乐和人们的叫好声,原来是一个民间马戏团在表演。周围还有一些儿童的游乐设施,还有大人可以玩的打气球和套圈的游戏,甚是丰富多彩。
妈妈问一个卖糖葫芦的大婶:今天是什么日子,怎么有这么大规模的集?大婶一边忙着串山楂一边热情的给我们解释道:俺垦利这边逢三五八十(阴历)就有一次集,赶上三还是周末的就会是大集。这个集会一直到晚上7.8点才散场,看到时候客人的情况定。
原来如此,我赶紧给秋宝科普:赶集是一种民间风俗,大家都统一商量好几个日子就一起拿东西到固定的地点去交易买卖。
回家查了百度得知:
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 岭 南之市谓之虚…… 山 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於其日聚焉,谓之‘赶集’。”
古代人们进行物资交换时,由于没有固定的日子和地点,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有一方吃亏。因此,人们都有希望有一个定期的公平合理的交换场所。汉朝初年,陆贾和陈平这两位著名政治家通过官府明令规定:各村镇每旬逢“三、六、九”或“一、四、七”或“二、五、八”为上集市进行物资交换日期,集市上设有公证人叫价评议。这样,就形成了原始的贸易。
大多地方选择每旬的逢五或逢十作为集市,进行农村物资交流。“赶集”是名副其实的买卖交易,一般时间较短,多者不过一天,少则半个时辰,到集上进行交易的时机很要紧,所以前面加个“赶”字。
现在很多地方还都延续着古老的一些传统,但是延续的同时也加入了现在时代的新东西,即吸引老年人的目光,也会让年轻人及孩子们都会有兴趣参与进来。
今天秋宝的收获不少,有传统的棉花糖、面人、糖画,还有气球、望远镜。但是她今天真正的收获我觉得是这一次宝贵的体验。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1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