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回来Nancy童书馆。第二周的童书推荐是由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所著的《一百条裙子》,这部作品获得了当年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银奖。诸多书评人评价此书——这本书可能会取代许多同类书的位置,而且会经久不衰。
故事采用倒叙的方式,用他人的视角讲述主角的故事。这种特别的叙述方式和写作角度,值得文学创作者的探讨和学习。
故事的小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旺达的波兰裔小女孩。她和爸爸还有哥哥居住在波金斯山的贫民窟。每天上学必须要途径一片沼泽地,所以她总是带着满脚的泥泞到学校。她坐在教室的最角落,几乎没有存在感。所以她几天没到教室上课也不会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班级里有一位叫佩琪的女生,家境优渥,长相甜美,是受同学们喜爱的班花。她有一个小跟班,名叫玛蒂埃。两人总是形影不离,胜似姐妹。故事就是以玛蒂埃的视角缓缓展开的。
旺达有个很奇怪的波兰姓氏——佩特罗斯基,她的个性也非常羞涩内向,再加上她总是穿着同一条洗得发白的蓝裙子,以佩琪和玛蒂埃为首的女生们总是喜欢拿她开玩笑,捉弄和嘲笑她。
金秋十月的一天。那天的天气特别的晴朗。一大群小女生聚在上学的路上,围着一个叫塞西莉的女生,热烈地讨论她穿的那条鲜亮的红裙子。苗条的塞西亚一直以来都在学习芭蕾舞,而且穿的衣服总比别人的别致。女生们都加入了讨论中,这个时候旺达也走了过来。她用手碰了佩琪的胳膊,轻声说道:“我有一百条裙子。”佩琪不可置信地大叫起来:“什么?”旺达重复道:“我有一百条裙子,它们都挂在我的衣柜里。”
每个孩子都因为这个明显的谎言哈哈大笑起来。佩琪讥诮道:“那你为什么不穿出来呢?”旺达没有回答,默默地走开了。这是她第一次在那么多人面前主动讲话。没有人注意到她是多么渴望融入大家,渴望和大家一样交朋友,享受校园生活。
自此之后,佩琪每次见面都要重提“一百条裙子”的话题捉弄她,其他的孩子跟着符合,一起嘲笑她。最终导致了旺达不得不转学他乡。
在旺达离开学校之后,学校的设计绘画大赛获奖名单出来了。出人意料的是,一向沉默寡言,如同空气般存在的旺达拔得头筹。
当老师把旺达的获奖作品——一百条精致优雅,色彩斑斓,构思精巧的裙子被旺达精巧地画了出来。这些画作贴满了整个教室。同学们驻足欣赏,发出赞叹的声音。佩琪也在人群里,她没有表现出不屑和鄙夷,而是由衷地欣赏旺达的画,自愧不如。这说明佩蒂内心是善良的,为人是大度的。这也恰好说明了她为什么那么反感旺达的谎言,转而去捉弄她。
而此时的玛蒂埃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中。她虽然没有像佩琪一样捉弄过旺达,甚至没有对旺达说过一句坏话,她只在跟在佩琪身边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她也是个穷人家的孩子,她身上穿的那件经过妈妈加工后漂亮的裙子是佩琪送的。她害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旺达,所以即便是她知道女孩子们这样对旺达是错的,会给旺达带来巨大伤害,她还是保持了沉默。做为欺凌旺达的沉默“帮凶”,玛蒂埃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于是这两个女生开始了自我救赎之旅。两个女孩在放学之后相约去旺达的家里把她获奖的好消息告诉旺达,但是旺达一家已经离开了,人去楼空。望着空荡荡的,虽然简陋破旧,却干净整洁的屋子,两个女生的内疚之情更深了,她们同时被一种坏情绪击中了——是她们逼走了旺达·佩特罗斯基一家。
她们都知道旺达没有妈妈,但她们从没想过她得自己洗衣服,熨衣服。她只有一件裙子,所以她必须得在半夜把它洗干净,熨平。也许有的时候,到了早上该穿着去上学的时候,裙子还没干呢。但是,它却总是干干净净的。
两个女孩子给旺达写信,表达了对她获得绘画大赛大奖的祝贺和赞美。但是她们没有写道歉的话给她,其实,写信这个行为本身就已经是道歉了。孩子们把信交到邮局,热切地期盼旺达的回信。
圣诞晚会那天,老师拿出了旺达的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读。
旺达在信里写道:“请告诉女孩子们,她们可以保留我的那些画。因为我又有了一百条裙子,全都挂在我家新房子中的衣柜里。我想把那张画着绿色带红色花边的裙子送给佩琪,那张画着蓝裙子的画送给玛蒂埃,做为她们的圣诞礼物。我想念我们的学校。这里的新老师根本不能跟您比。”
旺达的信里面没有委屈,没有愤怒,更没有仇恨,有的是真诚和思念。
两个女孩把画拿回家,准备在房间里张贴的时候,赫然发现,画中穿着精致漂亮裙子的女孩,分别是佩蒂和玛蒂埃。旺达自始至终没有因为她们的嘲笑和讥讽而心怀怨怼,她对她们抱有最真挚的情感,渴望成为她们的朋友,拥有她们的友谊。
旺达的“一百条裙子”跟别人相不相信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是她自己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和梦想的坚持和追求,她从没因为他人的态度和外界的否认而放弃对自己梦想的追求。而那些嘲笑和戏謔她梦想的人,旺达还是用爱和宽容原谅了她们,最终帮助那两个女孩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故事到此,以一种圆满的结局结束了。
在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的法律严格规定了“禁止使用童工,改善儿童教育环境,最大限度保障儿童权益”。儿童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儿童文学作品也逐渐开始注重儿童的个性以及关注儿童成长的自由,并且把文学视角开拓到儿童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共同之间如何生存,共处的领域。作家埃莉诺的思想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她作品里的人物都有着极鲜明的个性,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对于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独立坚强地去面对。
到了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父母处在无所不在的焦虑里——我们既担心自己的孩子会成为受害者,也害怕孩子会成为施害者。
孩子们在父母的悉心呵护下,懵懂地进入学校生活学习。作为成人的父母都清楚地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即便是“教书育人”的校园也不例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块绝对纯粹的净土。所以我们才会如此害怕天真脆弱的孩子会成为受害者,或者是加害者。
很多人都在试图寻找到一种方式去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以减少对孩子和社会的伤害。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建的教育体系,在每一个环节上都不能出错,孩子们应该在这三重门的保护下完成自我教育,成为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
《一百条裙子》这部儿童文学作品里体现的价值观触动了我,给了我一些正面积极的思考,因而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这也更能体现这本书的弥足珍贵。一本薄薄的书满载着成长百味,看似风轻云淡,实则情深意长。
每一个孩子都是“旺达”,而又都不是“旺达”。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年少梦想,也都渴望自己的梦想被呵护。但在人性面前,他们是不是能坚守住自己最初的梦想,最终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那就不是绝对的了。
那作为孩子守护者的父母,能怎么办呢?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这让我想起一次与自己孩子的对话。
嘉妤的舞蹈班上有一位长得非常壮硕的女生。有一次上舞蹈课,舞蹈老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完成十个前滚翻的动作。这个女生做了两个之后,便再也不愿意继续了,躺在地上不愿意起来。
其他孩子们聚拢过来,开始窃窃私语,有几个孩子脸上露出来不耐烦的表情。我站在教室外的玻璃墙朝里看,心里为这个女生暗叫不妙。这个时候,舞蹈老师走上前去,扶起了这个孩子。她对她微笑,在她耳边说了些什么,然后带头有节奏地鼓起掌来,鼓励她继续跳下去。孩子们在老师的带动下也纷纷打起节拍,为这个泄气的女生加油。
下课回家的路上,我问孩子:“你看到那个姐姐那样子,心里怎么想的?”
“我真是替她着急啊,因为我们马上就要公演了。”
“那你讨厌她那耍赖的样子吗?”
“当然不会啊。我不也有偷懒乱写功课的时候吗?芊芊老师说了,以后有人需要帮忙,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我们都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我的孩子回答我。
“每一个人真是与众不同的”——这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播下的种子,有幸在我的孩子身上发芽。或许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在教给孩子教育的同时,也把“尊重,取舍,规则”这三个人生最重要的命题慢慢展现出来,给孩子们看到这些抽象概念里的逻辑思维,让孩子们由浅入深地去了解“自我”与“他我”的关系要如何和谐共处。
2014年,北京大学在给北大学子的新年贺词里这样写道——我们企盼这所校园能哺育出这样一群学子:现实者不功利,理想者不空谈,仁爱者不软弱,刚强者不偏激。每个人都是尽责的公民,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的幸福拓展纵深。
谨以此与各位爸爸妈妈共勉。愿我们的孩子能喜欢Nancy童书馆推荐的这本《一百条裙子》,能够喜欢上“旺达”这个真诚善良坚持梦想的女孩子。
祝福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平安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