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时间是个刚性的资源,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谁能更高效地利用好这些时间,当然就能收获得更多。
工作、爱好、娱乐、陪伴家人、实现理想,这些事情所花的时间全都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池子里舀水,舀掉一勺就少一勺,那舀出来的水怎么分配当然就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
就是因为时间的稀缺性,因此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技巧是层出不穷。比如大多数的时间管理方法是建议做一个计划表,每天把要做什么事都1234地列好,然后就动用魔鬼般的自控力去执行。那这种方法有用吗?
有本书叫做《奇特的一生》,书中的主角柳比歇夫就是运用这种时间管理法的大神。但是普通人即使有着各种随手记录时间的软件,能做到像柳比歇夫那样的也是寥寥无几,所以这个方法不具有普遍性。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的作者乔西·戴维斯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神经学领域。
那这本书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呢?它既不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也不是从事情的重要程度上来说,而是从身体效能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就是在面对一件事情时,怎么才能把身体调整到一种巅峰状态,进而对时间进行高效的利用。所以这本书起的书名,“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意思是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调动自己的身体能量,迅速进入一种高效的工作状态,这个时间可以是30分钟、2个小时或是更多。
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五种策略来提升身体效能,第一、关注停顿点;第二、管理心理能量;第三、理解注意力的特点;第四、掌控饮食和运动;第五、让环境为你服务。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具体的方法。
第一部分 关注停顿点
什么叫停顿点呢?
就是做完一件事之后停一下,想一想下一件事情要做什么,这个时间空隙就是停顿点。别小看这个动作,这就是普通人和高手的区别。很多人就是因为忽略它,导致自己被工作的惯性带着跑。
作者在文中这样描述,普通人每天的生活每天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在启动,比如早上起床穿衣,洗脸刷牙上班,这些都是生活程序;去了公司之后也被一系列的工作程序带着跑,一天下来后感觉忙得焦头烂额。其实回想一下,好像一直想做的那些重要的事情都没有做,比如定期和好久不见的朋友维系一下关系,学习某个领域的新知识等,这些都是不太紧急但很重要的事,而每天被带着跑的事都是紧急的事。
所有高手的特点,就是一定要对自己的动作有意识地掌控。比如奥沙利文打台球的时候,他会趴下身子瞄一会,如果他觉得自己这一杆不能掌控,那他会停下来起身调整一下再去打。
《刻意练习》这本书里提到一个概念,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对练习的对象进行有意识的掌控,每次做完一个动作后停一下,回想一下刚才的动作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可以改进,哪里可以提高,这才是有效的练习,最怕的是不断重复错误动作的练习。
很多人在面对职业规划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从一家公司辞职后,就赶紧找下一家公司上班。其实找的工作和上一份没啥区别,用到的是一样的能力,这其实就是一种重复。这时候有经验的人提出,别急着找工作,给自己几个月的时间想想下一步怎么走,什么样的工作能和自己的天赋兴趣结合起来。看起来浪费了几个月的时间,结果是比找了一份相同的工作半年后又辞职节省了很多时间。
生活其实也是一样的,大多数时间都在无意识地做着习惯性的动作。从自动模式中脱离出来就很重要,完成一个新任务后,不要立马进入下一个任务,停下来休整,退一步好好思考,有意识地选择下一件事情。这是实现高效时间管理的第一点,找到停顿点。
第二部分 管理心理能量。
人的体能是会波动的,比如刚爬完20层楼,得要休息好一会才能缓过劲来。其实脑力和体力一样也是会波动的,只不过大多数人都不太重视,总以为自己的脑力可以一天到晚保持相同程度的敏捷度。
脑力一方面会随着时间波动,另一方面是根据做事的难易程度来波动。
比如,大部分人一般早上刚起床的时候精力最充沛,头脑的活性最大,大概能保持两个半小时的活力,然后想再集中注意力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比如,刚写完一个策划案,如果立马投入到下一个需要动脑子的工作,比如记一段文字等等。这里作者说的管理心理能量的意思是,根据自己大脑的状态选择相应难度的工作。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先把困难的、费脑力的事情做完,之后就可以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了。
实际上能做到上述这样精力管理的人真不多。很多人早上去公司先刷一会朋友圈,再看一会新闻,然后回几封邮件,等真正要进入工作状态的时候精力已经耗掉三分之一了。
其实可以称为关键的时间点不需要太长,可能每天需要保持2个小时左右,就能做完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心理能量管理是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好水平的关键技巧。
第三部分 理解注意力的特点。
什么叫理解你的注意力?
大部分人觉得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是一种缺陷,只要做事一分心就会习惯性地责怪自己。而作者说,其实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是大脑本身的特点,是进化的结果,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作者给出了两种方法应对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一种是让自己主动地走神,就是专注做一件事后,有意识地做一会其他的事情来换换脑子。最好不要去做那些需要工作记忆的事情,所以挑一些简单的事,在工作的时候穿插着做,会让工作起来更有耐力。另一种方法是觉察注意力,就是任由思绪乱飞,不去控制它,不去试着把它拉回来,而是多一份觉察,知道自己想到哪了,然后有意识地找到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相关的思绪。
其实思绪乱飞的时候恰恰是创造力最强的时候,像爱因斯坦、莫扎特这样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人都有注意力涣散症,但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这些爱做白日梦的特点去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所以说分心是带来创造力的基本机制。
比如冥想就是观察自己思绪的一种行为,是大脑的一种活动,不过想要观察到自己的思绪也是需要一定锻炼的。
第四部分 掌控饮食和运动
一个人身体状态好,自然思维清晰,工作高效。如果熬完夜第二天继续正常上班,久而久之大脑肯定要罢工。
一说到运动,很多人脑袋里就会出现举着哑铃挥汗如雨的画面,其实那都是过度练习。因为如果把自己搞得太累,身体就会产生抗拒,那放弃就是迟早的事情。比如在《微习惯》这本书里,作者说他锻炼时最早给自己定了每天100个俯卧撑的目标,结果很快放弃。后来他把目标改为每天做一个俯卧撑,结果每天越做越多,很快就轻松做到每天100个俯卧撑。运动方式可以参照《微习惯》的方法去践行。
还有一点是有策略地饮食。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是葡萄糖,如果想保持大脑的高效率运转,最主要的一个任务是把血液中的葡萄糖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第五部分 让环境为你服务
作者把环境的影响因素分为了两种,一种是噪音的影响,另一种是光线的影响。
在有噪音的环境下一个人很难保持注意力。最怕的是声音不大,但是会断断续续出现的声音,比如一列火车突然经过,或是同事在身边低声窃窃私语,或是哪个东西突然打翻了,这些都是真正的噪音。
如何避免意外出现的噪音呢?
如果要做创造性的工作,最好就是找个安静的地方一个人待着,别指望用自己的意志力对抗周围环境的噪音。
光线对大脑的工作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作者经过研究发现,在蓝白光的照射下一个人会很有活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敏捷度会提高。比如睡觉的时候把窗帘拉开,天亮时外面要是天气晴朗的话,就会很自然地睡不着,因为身体会对这种光线产生反应。在工作场所,也可以挂一个蓝色的窗帘,把电脑桌面背景设置成蓝色,这样小细节都会让大脑保持活力。
研究还发现一个现象,昏暗的灯光对创造力有好处,在昏暗的灯光下人会很放松,觉得无拘无束,创造力会大大提升。
以上五个提升身体效能的方法讲完了,其实时间管理的秘诀不在于分秒必争,它的秘诀在于沉浸二字。它是尊重人们正在做的事,享受并认真对待正在做事的一种状态,它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