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参加一次作协会员会议,有幸听到一个论调:“文学是无用的,文学是美好的”。一边是无用,一边是美好,让我内心为之震撼。话语似乎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但仔细想想,又不无道理——可是,文学真的无用吗?
文学对于鲁迅先生来说,是匕首。他的嬉笑怒骂,足以让“敌人”咬牙切齿,痛恨无比。所以,我们的毛爷爷称赞鲁迅先生是真的勇士。可见文学对于鲁迅而言,是有用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相信也给很多人的青春带来了美好的向往和期待,谁又能否认该书对自己青春年少的陪伴呢。假如撇开这么高大上的论调,接地气地说,以前我辈读书时代,文采斐然的男生,满腹经纶,洋洋洒洒给自己心仪女生情书轰炸,多少女生被“糖衣炮弹”的文采折服?相信大家身边一定发生过不少这样丑小鸭与白天鹅的故事吧!我记得以前读高中的时候,教师待遇不是很好,我的一位语文老师,就是因为会写文章,轻而易举地调到县委宣传部,我们班主任还因为这件事情对全班同学感叹了一段时间,要我们大家勤写作,这样可以容易飞黄腾达。写作是勤快了,可是我们最后并没有像班主任所期望的那样官运亨通。但是,偶尔自娱自乐地写些文字,假如有幸在报刊杂志上露面,满足了自己出名的虚荣,也过了一把年少的作家梦想之瘾,这也算是有用吧?
但是,这些“庸俗”的有用,难道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用”吗?
然而——古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古代的书生在一定程度上和文学是亲家,这也许是文学无用的历史基础了。其次是,文学不像其他理工科目一样,可以发明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以改变人类的生活习惯,比如交通工具的进化更新等等,都是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用。一篇文章,它的有用也许只能是给阅读者心里的感受,这种感受很难一下子可以量化出来,所以就是“无用”了。相比于“一年一个亿小目标”,文学真的很渺小无用的。
没有文学的远古时代,或者说文学艺术几乎为零的远古时代,人们对文学的依赖性并没有过多强烈,生存下来才是王道。因此,各种猎杀本领和生存技能,是人类生存基本条件。文学艺术只是他们吃饱喝足之后的消遣罢了。消遣相比于生存,似乎就是可有可无了。
然而——文学无用,也许是缘于文学在被其他艺术形式边缘化的一种失落感的感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篇文章可以红透半边天,现在环顾四周,有多少年轻人在读书呢?不是低头发微信,就是相约“吃鸡”,或者在刷抖音,文学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浩劫。拿笔写作的年轻人,几乎是凤毛麟角,也许真的快到了用机器人写文章的年代了。街上经常看到一些文不对题的公告或是语句不通的广告,让人心寒之余,却看到不伦不类的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大肆泛滥,把传统文学几乎淹没,难道文学真的还“有用”吗?
诸如此类的“无用”,难道就是真真切切的否定吗?
然而——文学又是美好的。也许是言者一种无声的呼唤吧,是对日益边缘化的文学一种伤感之后的呐喊,又或者正是因为文学的无用,才成就了文学美好的辩证关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