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一段时间里,我感觉自己是处在压抑中的。因为受情绪渲染,因为无力处理,但是又马上产生“岁月静好”的感觉。
美好的事物永远都在,要一件件解决身边的破事……
这样看来,“按部就班”何尝不可?心里像是突然有了慰藉……
晚上9:20,伯伯和爷爷奶奶正围坐餐桌,他们已经聊了一个多小时……这种感觉很美好,让人忍不住想起“岁月静好”四个字。一切都不是刻意安排的,和谐得像春日里的潺潺流水。一个小时,你会不会觉得不过如此而不以为然,但我看来难能可贵。爷爷已经86岁了,奶奶比爷爷小十岁,他们最大的儿子、我的伯伯也已经53岁了,这是怎样的对话呢?几位年长者坐在一起,细数几十年前的点滴,回忆家乡的人和事,时不时还会有彼此的赞同之声……
人们常提起“百善孝为先”的古语,后面自然也引出一番哲理,似乎以此暗示周围人自己深谙此理,但是实践起来总有差异。当我看到伯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时候的样子,看到这个场景,我是受震撼的。
伯伯作为家里的长子,85年高考的幸运儿,家中学历最高的人,在家是德高望重的存在,自然也只最具有话语权。他常常给出一些恳切的意见,而作为倾听者并接受意见的我们大多数时候寒蝉若噤。这样的心理状态多半来自于敬畏和尊崇。但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他只是以儿子的身份,有且仅有,这是我感动的地方。一个曾经求学时饿到热水泡生米的小生,不断求索后在大城市驻扎,在爷爷奶奶的面前,他的“气质”是少有的!还是可以恬静地谈起儿时的某条街,感慨读大学时母亲送上车的千里目送,念起乡里老人的昵称,回忆弟弟妹妹的一些小瞬间,一切的一切都如数家珍。过年的时候围坐打牌呀,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呀,和老乡闲聊呀,这样的场景很多很多…
这种相处模式很自然,很舒服。
爷爷奶奶都是农民出身,对于伯伯的一些具体发展很难理解。我原以为他们和伯伯的交流仅限于嘘寒问暖,后来发现原来伯伯去哪留的学、成功应聘哪所大学的教授、去了哪个国家出差、每一次的工作调动,伯伯同学的发展、朋友的趣事,他们无一不知晓!其实仔细想想,父母怎么可能会成为陌生人。后来的人是受生活所累嘛,还是迷了路不知所向,因此竟然要失去了一份世间弥足珍贵的美好。
照顾爷爷奶奶一整个暑假,尽管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偶尔小有成就,但是跟伯伯相比我依旧是仰望的那个。半月前医院要求做肺功能检查,可是一会呼气一会吸气、忽缓忽急促的气息调节对于一个没什么力气的86岁老人来说有点难。我预想到了。真正做检查的时候无论我们怎么解释爷爷都不懂,那天无奈之下打了正在病理科上班的伯伯的电话:爷爷还是不能配合怎么办?2、3分钟后伯伯来了。用自己从未丢失的乡里别语言给爷爷耐心讲解,竟然真的就一次成功了!期间我还数次笑场,当然,不是嘲笑,不经意笑场后崇敬之意又油然而生。
岁月里总有人步履蹒跚,总有人奔跑不停。
想留泪水,做一个慰藉者,或许就是一种成长。就在伯伯和爷爷奶奶围坐聊天之前的一个小时,伯伯陪小侄女出去散步的时间里两位老人还“吵”了一架。一边是腼颜人世的捶胸顿足,一边是年老体衰的无力感,奶奶抱怨爷爷的“不待见”和“不配合”,两个老人讲着讲着突然情绪失控。爷爷像个孩子一样流泪拭泪:我没有不配合,你干嘛要讲这种丧气话呢。
那一刻的自己最真实的就是强忍泪水。佯装无事、模仿大人的语气安慰他们,但是心里已经倍受触动。这种冲击力真的太大了,想想爷爷奶奶相差十岁,结缘而共处几十载……写到这里又是泪水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