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想到”、为什么仍然无法“做到”?
吸烟有害健康,你认为应该戒烟,但坚持了一个月就重回老路了。
健康在于运动,你认为应该减肥,但坚持了一个夏天就偃旗息鼓了。
“应该”的破坏力
内疚有一个关系很近的表兄弟,常常就在表面之下。我把它称作“应做之事”。应做之事是你脑海里那些声音,你知道是哪些。你应该做这个,你应该喜欢那个,你应该把时间花在这上面,你应该别再做那个,等等,没完没了。
应做之事的问题在于,它们很容易成为一列跑得停不下来的火车,彻底损害你保持清醒的能力,让你不能专注子你所需要的东西。(来自《工作简化术》)
既然希望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做有益的事情,那么,同样,对自我的评价方式同样要有助于学习。当遇到失败时,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无需责备自己,进行负面评价自我憎恨、更无须自我惩罚。
如果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的话,我们的一辈子,终其一生都只是在不断自我完善而已,当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就是在实现这个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错误可犯,这只是一个发现什么方法有效、什么方法不奏效的过程。”(推荐阅读:向花儿学习(2) )
我们只用将目光聚焦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去满足与实现他。反之,如果用苛责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另一方面,“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意屈。
破解“应该的魔咒”,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建立正确的底层思维
第二步:采取三步评价过程
第三步:澄清问题
一步:建立正确的底层思维:没有“应该”只有“选择”
例如:“我太胖了,我必须减肥” “我应该戒烟了”
事实是怎样的呢?
一方面,我们在不断说着“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与此同时,又不停地去找借口不那么做。
为什么?
因为这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机制:没 有 人 想 成 为 奴 隶 !!。
用“我选择做”代替 “我应该”或者是“我不得不”。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
正如同培根所说的:
有的人天性与他的职业要求相适合,这当然是很幸福的事。但是,那些能强使自己做与其天性不相合的事业的人,则更需要毅力。因为在这时,“我的灵魂与我的存在相分离。”因此如在治学方面,对于最难的书,可以订一个时间表,以强制自己按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去读。当然,对于所爱好的学科,就不必如此,因为思想会自然带着你向前跑去的。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人应当时时检查,以培养前者而拔除后者。
所以,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或者这样说更合适一些,在正式做一件事情前,请先让自己的“心” “脑”讲和,再开始,也不迟。
第二步:采取三步评价过程
当我们建立了正确的底层思维之后,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使用三步评价过程,来测试躲藏在自己内心的某些臆断是否站得住脚:
1. 想一想驱使你的那些害怕或是担心 (自己认为应该做,而不做的内疚感是两者的共同表现)
2.问自己:“会有什么最糟糕的事情发生?
3.这种担心有多真实,是否已有类似的先例?或是数据支持?
举例:
育有一男一女(男孩15岁,女孩4岁)的妈妈小丽这些年忙于做一名称职的母亲,天天是围着家里的三个宝贝疙瘩转(大宝贝咯哒是小丽老公伟峰),看着其他同学朋友圈里潇洒背包客照片,小丽心里好生羡慕!这16年以来,小丽还没有过一次独自旅行的经历呢。可羡慕归羡慕,一到行动,小丽又因为担心家里迈不开腿。
三步评价过程:
1.如果用一周时间去旅行,不在家里,有什么最糟糕的事情发生?
小丽:家人没人管饭,怕小孩冻着饿着,更怕小孩生病。
2.这种担心有多真实,有没有在你认识的哪位朋友身上发生?
小丽:这倒没有,上个月,同学小燕一个人去欧洲背包旅游,去了3周,家里3个小孩也挺好的。
3.那么,担心是多余的啦?
小丽:好像是的。
之后,小丽去了苏州玩了一周,回来时,两个孩子在家里活蹦乱跳......。
第三步:澄清问题
如果第二步不管用,可以考虑加上这一步:推荐阅读:将问题澄清
想要由“听到”转变为“做到”,请清除障碍3——应做之事。只有选择去做"对的事情”,方能坚持下去。
系列文章: 听过那么多道理,你为什么仍旧走回老路?(4) 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