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厦门,是透着文艺小清新范儿的海滨小城。而真正踏上厦门的土地,看到的却是她的另一种风情。
从三亚游走到厦门,两个同是南方海边城市,却给人完全迥异的风格和感受。
三亚虽然是闻名世界的海滨旅游城市,有钱人都去三亚烧钱,但是整个城市的建设,不知为什么却始终给人一种不上心的简单粗陋感。
除了景区内建设的非常高档,收费也很贵,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楼房,橙黄色的出租车,以及公交车上所放的老旧音乐,在在都让人感觉仿佛还徘徊在90年代。
有一位出租车司机说,旅游产业并不能让一个城市真正发展起来,还是要靠第二产业的税收。看来这个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就好奇,三亚旅游收入的那么多钱,都到哪儿了呢?
跟三亚相比起来,厦门就先进发展得多了。城市建设井井有条,高楼布局得当,外观也非常赏心悦目,可以与上海相媲美。
与此同时,厦门也没有因为建设发展,而失去与环境的和谐。要做到这一点,特别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用心,还真是挺不容易的。
对厦门的第一印象,是夜班飞机到达时,看到地上与海中星星点点的灯火。不知为何,总觉得厦门的灯火比起其他城市,要更精致 细腻。
从飞机上俯瞰,只觉得天上的星星与地上的灯火连成一片,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人间。
在厦门游走的几天,每天坐车在这座依山傍海的城市穿行,时而翻山越岭,时而沿着海边吹风,有绿树有花草,色彩丰富多姿,就像穿行在花园里一般,心情无时无刻不感到畅快喜悦。
淳朴温和的厦门人
也许因为在南方的海边,吹拂着和煦温暖的海风,厦门人生就一副热心肠和温和的性格。
有一次,我在公交车站等车,手里发现没零钱了,着急着就跟旁边卖帽子的小摊阿姨求问,能不能换一点零钱。
阿姨二话不说就掏出一叠零钱,问你要多少,够不够?我的心哪,那个感动。。。这跟在北京等其他大城市受到的待遇,完全不一样。
不过三亚跟厦门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近年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比如,在三亚,开出租车和公交车的有好多是东北人山东人,坐一路公交车感觉去了一趟东北。而在厦门,打滴滴的时候也遇见好几个河南等北方司机。
北方人到南方沿海城市谋生,越发成为一种趋势,只要不是搞传销就好。。。我只是惊讶于北方人能够忍受南方的湿热。
总的来说,厦门人信教的,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还是满多的。宗教信仰也一定程度上带给了这座城市更多的安宁与平和。
扰人的蚊子
厦门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许多楼房都没有安纱窗,这点令人非常不可思议!像厦门如此炎热潮湿,蚊虫滋生的地方,如果没有纱窗,又不能关着窗睡觉,一到晚上简直就是一场人蚊大作战。
我住的民宿,晚上睡觉只能尽量把窗口关小一点,床头一个灭蚊器,床尾再来一个灭蚊器,如此方能勉强抵御蚊子的侵扰……
记得从厦门回来的火车上,遇到一位鼓浪屿长大的老太太,她后来常年在北京定居。我问她为什么退休后不回鼓浪屿跟儿孙们居住,她的理由就是,蚊子太多了,受不了……
藏着故事的鼓浪屿
我跟鼓浪屿蛮有缘分,由此得以窥见鼓浪屿不同于一般游客所看见的精巧文艺的另一面。
第一次在厦门打滴滴,就遇上一位鼓浪屿原住民女孩。我以为她会跟我介绍许多鼓浪屿好吃好玩的,结果她却告诫我,千万不要在鼓浪屿上乱吃东西,那儿的许多东西都不干净,以至于鼓浪屿医院几乎每天爆满,全都是食物中毒的病人。。。
后来在火车上跟那位鼓浪屿的老太太聊,她又跟我讲了许多她童年在岛上生活的故事。
老太太是某国家机构专门负责教学解剖的医学专家,但童年的时候在鼓浪屿上就是一个成天只知道风里来浪里去的野孩子。
她说,他们那时候没事经常爬上日光岩玩耍,那时菽庄花园等古建筑也还没有被保护起来,都是他们玩耍的天堂。
我真的很难想象,眼前这位斯文儒雅的老太太,小时候竟然能够每天从鼓浪屿横渡到厦门,一游就是半个多小时。海边的父母们似乎也从不担心孩子会溺水的危险。
那时候鼓浪屿的孩子们,在海里玩饿了,就捡一些海白菜,挖一些沙滩上的小虾,鲜活乱蹦的直接扔进嘴里。
由于鼓浪屿很早就是各国领事馆的住地,所以老太太他们从小就读的是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虽然依照中式的规矩来教学,比如女生头发不能长于耳朵,裙子不能高过膝盖等等,但是他们至今信奉基督教,每天的早餐也西式的面包加鸡蛋配牛奶。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鼓浪屿由于靠近台湾,是最早被日本佔领的地方之一。老太太说,那个时候他们见着岛上的日本兵都得恭恭敬敬的行礼,或者干脆绕着走。很难想象他们那个时候过了多么艰难的一段时期,并且将自己保全下来。
不过也要庆幸,由于外国领事馆的人都聚居在这个岛上,所以战争时期军队轰炸都尽量避开了这里,以至于岛上的民国建筑基本能够被保存下来,没有被炸得稀巴烂。
传统文化的延续之困
如今,岛上的古建筑大多归属于华侨,而这些华侨都不差钱,并不需要靠房子来经营维持生活。所以岛上的房子基本上都租出去,成为了旅游的酒店和民宿。
这一点其实不太好。因为建筑本就因为其居住的人和生活形态,而具有鲜活的文化价值。一旦里面的居民被掏空,只剩下一个空洞的躯壳,其文化的意义也就随之削减了。
今天上岛旅游的游客,只能浏览一下建筑的外观,拍一拍文艺小清新的照片,仅此而已。
有人问我,如今鼓浪屿上还能听到家家户户悠扬的琴声,以及鼓浪鼓浪的浪涛声吗?答案自然是,no。
过去之所以有悠扬的琴声,是因为岛上许多大户人家接受的是外国教会的教育,买得起钢琴,也请得起钢琴教师。而如今,岛上不仅居民更新换代,接受高雅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少,所以当然听不到钢琴声了。
之前在厦大遇见一位厦门大叔,他对我们回忆起年轻时候恋爱的场景,遥想当年,跟心仪的女孩到鼓浪屿漫步,听到一阵一阵的鼓浪声,那个浪漫呢!如今,岛上到处是喧嚣的游客和叫卖声,那时候的浪漫与诗情画意,也早已不在。大叔叹了一口气。
其实不止鼓浪屿,在厦门的曾厝垵街区,大部分的房子也都是被租出去,由二房东承包做成民宿。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的是鲜活的人与鲜活的生活形态作为载体。但在现代社会商业浪潮的席卷下,传统社区的居民也渴望过上现代富足的生活,在此前提下,传统文化如何得以真正的延续,实在是一个两难的命题。
其实不止厦门,包括丽江古城,凤凰古城,桂林阳朔等热门的旅游景点,也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
然而,无论社会怎么变迁
厦门的生活节奏依然缓慢而悠闲
人与人的交往依然柔软而亲和
饮食也依旧清淡而平和
厦门,真真是一座
你来了
就不想走
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