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20年,应该算得上老北漂了,但是我也只是北漂中的一份子。
96年大学毕业,年底来到北京,原因很简单工厂里盛不下自己,觉得自己能干点什么。
大专毕业——工作——北漂——读研(MBA)——第一次职业转型——升职——买房——换车——第二次职业转型——自由职业——......
只能说自己现在算是一个稳定的北漂而已,并不想赘述北漂的细节,只是总结一下自己的认识。
1、向前的心不变
北漂想站得住就要保证一颗永远向前的心。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在北京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没钱、没背景停下来就是找死,不要去享受舒适圈的安逸,要不断地打破、提升自己的舒适圈。生活质量的提升只让能让你享受舒适圈带给你的快乐和幸福。
2、埋头苦干,不挑不捡
俺来到北京的底线就是一个月的工资够租房子和吃饭就好了,来的第一个月最惨的时候兜里就剩下2块钱,就够半斤炒饼,还好第二天准时发了工资。
所以只要能生存下来,先不要过多的挑剔,埋头苦干,苦尽甜来。不要计较得失,得失的底线就是你能不能在北京生存下来。
就这样,在第三年底,第二家企业就被公司奖励去美国旅游了半个月。这是一个荣誉和认可。
这也使我具备了寻找更多机会的资本。
如果你的能力没有那么突出,不是啥NB的人,想留下来就要苦干。
3、钻研求精,不断提升
刚刚到第二家企业的时候,总工扔过来一张光盘让我用来做项目,乖乖,别说会用,就是听都没听过。于是安装软件,拆解Demo,做笔记,现在看到那些笔记还为自己感慨。到后来有教授领着研究生专门等着我求教软件的设置问题。
也因为如此,给自己提供了新的机会,去了新的公司,当时一家国内的知名的校企。
工作一个月发现,除了英语和学历不如那些清华、北交大的博士、硕士,别的并不比他们差。于是复习准备考研究生,当然考本专业是不行了,俺不是学霸,综合一看,考MBA。
要问我MBA具体带给我什么,我说不出来,但是我可以说至少帮助我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思考的水平。
读研期间,俺也没闲着,跟一个公司做项目合作,做了一个行业内90%的人一辈子没做过的大项目,后来就这个项目只要在招聘会上说出名字,企业就有人掏出名片,约我下周去公司聊。
当然接这个项目并不仅仅为了挣钱,也是为了给自己的技术和项目职业生涯画一个完美的句号。
4、不光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
对于30岁左右的人如果你只看到眼前,那么到了35、40岁以后就会很危险了,那个时候随着家庭压力、个人精力的变化就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7岁的时候看到旁边比我大10岁的同事在我的领导下一起做项目,我暗自在想,十年后我不能像他这样,于是职业转型的想法就诞生了。一方面是扩展自己的职业能力,一方面是寻求职业发展的上升通路。
研究生结束的前一年,我从基层的销售做起,拎着产品、背着笔记本,在上海跑客户都能跑到看到海的地方。两年后,有机会晋升为办事处的经理,配车。
大概在09年,接触到一个培训老师,发现我和他的风格类似,这个事儿我也能干,于是就关注培训行业,准备在45岁以后做这种自由的职业。
期间换了一家公司,提升了自己的职位Level。在合同到期之前,觉得应该尽早出来了,因为原因很复杂,行业情况不好,个人不依靠公司独立生存能力不足,目标行业发展有前景,个人身体、家庭需要等等。于是出来做职业培训师。这是我第二次职业转型。
更换一个行业对于职业发展来说是大忌,很多人说之前的资源、经历就浪费了。这种说法有他的道理,但是这只是表,更关键的是你具备了什么样子的职业能力和行为,这才是你职业发展的内核、发动机。
所以,个人特别反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因为这个除了你个人努力,还有机会的因素,如果当初换成现在热门的行业,俺过的会更好;我提倡职业生涯能力规划,就是让自己具备什么能力。
能力这个词太虚,应该换成行为,也就是自己会什么样的行为,不要把这个行为理解窄了,这个行为不仅仅包括我们日常的吃饭、走路,还包括你的沟通、思考等等。
虽然换了行业,一切从零开始,但是我发现并不是这样,因为我之前工作经验的积累使我具备了基础能力或者说基础行为,针对新行业内的需求,我在补充相应的知识和信息之后能够很快的融入行业,并得到快速提升。
最近几年看下来,我连玩带干比我上班的收入还要高,而且自身的实力储备更强了,不需要依靠谁了,眼界、见识、思考也是提升了一个台阶。
抬头放眼,脚踏实地,走稳每一步,你也能在北京漂的稳当。
借此文鞭策自己继续走在北漂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