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将至之时,和朋友放弃了吃不起的五大洲美食,寻找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火锅,还是重庆老火锅。二人眼见着两大块儿牛油化于滚滚汤底中,吃得仍是大快朵颐。酒足饭饱后,寻着晒不着的街道闲逛,一拐角便看到上海书城,俩伪文青一致决定逛之。
进入大厅,有种来过的熟悉感,也可能书店排列大致相同?我俩漫无目的的东看西看,在介绍上海风貌的书架前停留,翻看起一本本记录老上海风情、上海马路的画册。其中一本《老上海风情》很有趣,黑白照片记录了清末民国以来中西初会的景象,独轮车、马车、黄包车到汽车,婚纱西服的西式婚礼,大家闺秀、明星名媛、富家公子哥日常,种种种种。我俩颇感概那时名媛们的穿搭、仪态,不时发出长吁短叹。旁边一位绿色上衣的大哥见状,放下手中的书,开始了几个五分钟的故事。
大哥先花五分钟讲了当年受迫害迁居中国的犹太人在上海开办了照相馆,保存了大量的底板。犹太人去世后他的子孙寻找当年照相的那些人,在以色列官微发寻找贴,竟然找到了几个人。好吧,我讲故事能力很差。接着大哥又花五分钟套娃般讲了抗战时期中国辛德勒的故事。接着大哥好像不在乎时间了,讲起了郑氏的几件往事,又讲起了那段对我们来说模糊不清时期的几件事。有些人背井离乡,最后抛洒骨灰向大海,愿能搭着洋流归乡。听着听着,我走神了,看看书架的书,看看外面街道暮色四合。最近上海天朗气清,温度宜人,所以才和小伙伴外出闲逛,想莫辜负了好天气。大哥还在说,看着他说不上某个人某个地名卡壳,懊恼的手掌拍打脑门,我的眼泪也慢慢慢慢蓄积,最终决堤,泄洪了。岁月是一惯这么沉重吗,阳光明媚也有照不到的地方吗?我也讲不清为什么哭,还停不下来。向大哥解释了我泪点奇低,他面露歉意的拿出面巾纸。后来又简单说了几句,大哥回家吃饭了。我俩继续在书城逛,二楼,三楼,四楼,不知不觉就三个小时过去了。
后来我俩也想不明白大哥怎么跟我俩说这些。不过,大哥不是愤青,感谢大哥的这几个五分钟。
总想写点什么,又懒得研究公众号,便写在这里。记录点什么,别忘了不该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