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是个值得注意的字。
单独对店字进行解释的,最早见于东晋,崔豹《古今注都邑》曰。店、置也。所以置货鬻物也。
店从一开始就被附上了商品属性,《世说新语任诞》记“《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世贵盛不肯诣也。”还记录一条:“有一客老,居店卖食。”
东晋的店多少都和吃喝相关?店是否都不大?还需进一步搜寻史料。
客店,可以住人,最早见于唐朝。
白居易诗:“高置寒灯如客店,深藏夜火似僧炉。香浓酒熟能尝否,冷澹诗成肯和无。若厌雅吟须俗饮,妓筵勉力为君铺。”
按诗中的情境,客店的灯火不够温暖,客店售酒,客店喝酒不太讲究,客店缺小姐吃的也不多,就是乡村野夫去的地方,朋友啊,如果你要去,我要说,带上我。
唐诗就一首提到客店,好像唐朝就只有一个客店一样。
宋就多起来了。
而且宋人写客店诗都爱冠以地名,为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
数一数啊,醴陵、临安、疑似靖安、疑似天津马头渡,南北都有。
明人还算规矩,要么执行起来不认真,要么客店已经遍地开花,诗中的地名很难考证。
清就随性乱来了。
宋代客店都提到了酒,而明清后,客店的功能变得比较专一起来,很少提到酒的。
客店的位置依旧不太好,和今天不上星的连锁酒店开在荒郊僻壤类似。但自明起,客店的居住状况貌似有了提高,因为可以在墙壁上题诗了。
中国人在墙壁上题诗始于汉代,师宜官在酒馆喝酒,喝醉了就在人家墙上题字,大则一字径丈,这不算题壁诗,更像是涂鸦了。
唐朝是诗的朝代,题壁诗盛行,动不动就题壁了,学师宜官酒店题壁的不少,但还没有到客店里题诗的,究其原因,识字率和经济水平相当,唐比宋不如,那些诗人大都非富即贵,怎么样也是个土财主,不像宋以后那样平民化。
明代客店才有了题壁诗,入住的客人不再是野夫了,时代变了。在一些好点的处于交通要道的客店,客人口碑相荐,会在墙壁上找到自己朋友的留言。比如高攀龙、刘宗周两位大儒先后住过大柳客店,高一时兴起,书录唐人诗两首于墙壁上,刘宗周经过,以为是高原创,就傻乎乎地和了一首。
店当然不止客店,还有邸店、酒店,酒店卖酒,不提供住宿,邸店有官方色彩,或位置较佳,而客店是民宿,投资也来自民间。中间的界限依稀可辨。
单就店而言,其字与铺相通,货栈而已,南北皆然。
这样的店要挣钱,就要多种经营,唐代的客店住人,诗人们没选择时,高店、村店、鸡鸣店也同样睡。而参与货物运输和买卖的平头百姓,夜里有个店对付着躺下是寻常事。
考察中国以店为地名的地方,出乎意料地集中,大致是武汉长江沿线、运河沿线、山东、北京周边、加上河南黄河一线。
由此可见众多带店字的地名出现,和大宗商品水运相关度非常之高,反映了区域经济的某种特点。
隋开大运河,所以客店一词在唐出现。
宋以开封为中心,水运系命脉;山东有运河过境,境内水网密布,内河航运便利。
北京是运河的终点,对华北辐射,于是有了众多的店。
这个现象在今天依旧存在。比如为何东莞有那么多的高档酒店。尽管酒店和唐时的酒店含义不同,内在的道理却是一致的。莞字有完成的意味,完成要讲质量品控,经过大型工厂训练出来的厂妹,接受ISO流程毫不费力,能让完成变得高质量声名远播。
艹?是人都知道了,不解释。
就是不知道东莞何时会改个名字,又改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