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设计师必修的七堂课》一书中曾讲到,空间设计该怎么分析。
我认为书中提到的感性与理性分析,可以用我们作为普通视角和设计学徒的两个视角来进行分析。
当我们进入一个空间,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比如:这个空间好热,这个空间好冷;这个样板间好大,这个毛坯房好小。
开发商一定会跟你说装修完就大了。
奇怪,为什么装修完空间多了那么多东西还变大了呢?
这些其实都是空间设计的结果。而我们的感受都属于定性分析后的理解。
当我们在一个空房子里时,我们视觉的边界是毛坯墙,但当我们装修完,我们的视觉边界,可能变成了地砖,垭口,沙发,桌子。这些七七八八的边缘组成了我们的活动边界。
我们觉得空间大的经验判断是我们走完这个空间所用的时间。
举个例子,大家去逛宜家展厅。同样大的底下车库没有绝对有多大,而在宜家大家会走很久。
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被增加很多折线,由于大家走过所需要的变长了,空间也相应变大了。
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张永和老师曾提到过的“九曲桥”的例子来解释这种现象。后来我发现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设计,比如上周末去看到公园里的趣味骑行的小路。
上面几个例子,说明了空间的色彩和布局的对参观者的感受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通过解构的方式,再详细说明一下:
空间从平面角度分析,可以分为顶,中上,中下,地。
空间从纵深角度分析,可以分为远景,中景,近景,特写。
空间从人的动线角度分析,可以分为串联动线,并联动线,串并联动线。
除此之外,空间的东西不止人的动线,还有看得见的光的动线,看不见但能感受得到风的动线。
空间从光的动线分析,可以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
下面是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设计,看似灯光实则自然光的设计。通过空间来引导光线进入的方式。
安藤忠雄作品--光之教堂。
教堂里的光线随室外的天气和景物变化而变化,光线透过建筑外墙引入室内,营造出宗教的庄重感。与此类似的还有他的《头大佛》作品。
另一张图同样是安藤忠雄的作品位于上海明珠美术馆的一个展览。
沉浸式展厅中,屋顶射出三角形的“灯光”,这个“灯光”实则为明珠美术馆三角形屋顶将自然光引入的结果。与此类似的还有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的展厅,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除了通过空间来引导光线进入的方式,在我们看到的商业空间当中最多的还是光线引导空间的案例。在这个方面有一个垂直领域专门研究光的进入方式,叫做灯光设计师。接来下我还是以安藤忠雄中的展览为例,讲一下人造光源对展览的影响。
营造聚焦感
对称排布,内空顶部渗光处理。让人们的视觉更加聚焦的关注到作品。
营造无限延伸感
一字排布,内空面光处理,空间延伸到视觉灭点。让人们感受到安藤忠雄的作品之多。
敲黑板~
这种效果会经常会应用在讲述个人、企业或国家发展历程的展览中。
说完了光线的自然与人造。
那么,空间从风的动线分析,同样可以分为自然的和人造的。下面是我整理的两个例子。
前文说到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展览是我前年参观上海明珠美术馆有幸看到的。由于换了手机很多照片都找不到了。只找到两张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展厅中其中一个沉浸式的空间里,投影放着大海的潮起潮落的画面,地上别致的光带引导的“小岛”装置灯光的渐变,坐在一角的大豆包沙发上,听着海浪声,居然感受到有海风吹来,好奇的经顺着风的方向找去,远在在充满洞洞板的墙体后面有个一个巨大的中央空调口在吹着徐徐微风。
再当我抬起头看,投在地上的三角灯光,其实只是一个三角形的玻璃,将明珠美术馆外面的自然光引导了进来。
这个教科书级的展览是我作为一个外行人第一次感受到空间设计对人的影响。
好的空间设计也是场景设计,可以引导观众产生共鸣和特定的情绪。
情绪需要表达,需要出口,此处省略一千字后面我们再说。
总结一下,分析空间的方法都有哪些,我整理了一个结构图,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