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时,我以为这种问题只会发生在少年篮球训练班的教学中,但随着观察对象的扩大,我发现即使是企业的球队、大学生的篮球赛中,间距问题也会频繁出现在赛场上。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8-12岁的小朋友打比赛,如果不是经过常年训练,我们会观察到孩子们在比赛时(进攻端)会像小蜜蜂一样围成一团,每一名无球的进攻队员都会喊出一句响亮的话语:“把球给我”!
原本28×15米的篮球场,进攻一方的孩子们会把它压缩到一个极小的空间里,因为每个人都只看着球,都想把球占为己有,却不知道这变向的为防守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一问题在大学生、企事业比赛的赛场上并没有显著的下降。虽然我们并不会像孩子们那样围成一团,但始终保持有效的间距、保持队友之间合理的进攻空间与距离也是少有的。这里的关键词是“始终”。
我们拿半场的4V4举例子,比较明显的间距问题有2个,首先第一个问题如下图所示,当1号队员持球时,3号与4号会扎进内线要位,第一个纠正点在于4号队员所站位置让3号在接到球后的威胁变小,3号很可能会遇到补防。在刚开始站位时,4号队员应该向外线移动(三分线附近)。第二种常见的问题是:当3号队员无法要到球时,3号或4号并没有进行移动,而是继续停留在原来的位置,这无疑是把1号与2号队员的突破上篮或分球路线给掐死了。
有时候不是对方的防守有多么强悍,而是自己的队友不会移动跑位从而把进攻的流畅性破坏掉,导致防守一方轻而易举获得球权。这里的移动跑位与该队员是否掌握了间距原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间距原则呢?
首先,间距原则多用于阵地进攻中,攻守转换及快攻时参与人数较少(6-8人),因此球员会自觉遵守间距原则。而在阵地进攻中,有10位球员落位于同一个半场,如何有效利用自己与队友之间的空间与距离就变得非常关键与谨慎了。
很多教练对它的定义略有不同,但本质不变。每位球员在阵地进攻时要保持3-5米的间距,特别是在强侧每位球员应保持4-5米的距离。保持适当距离的优势在于:一、传球安全、有威胁;二、为持球队员留出合理进攻空间。如果传球的距离超过5米,那球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过长而被轻易断掉;而传球距离小于4米时,接球的难度就会增大。4-5米的空间可以让个人球员自如的做动作(突破、急停跳投等),将协防的因素降到最低。
需要我们理解的是:在阵地进攻中,并不是要求我们每时每刻都保持上面要求的间距,有球的掩护配合、无球的掩护配合以及空切战术等,都会打破之前的位置平衡,有一瞬间可能2名或多名进攻队员的位置是重叠的,可这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掩护、空切之后你与队友之间是否有默契再次创建新的平衡,这才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地方,也是最难掌握的要点,因为它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大家的配合。
这就要求我们在打球的时候不要总盯着球,不要总想着让队友把球传给自己。而是应该多去寻找无球队员之间的配合,关注无球队员的跑动路线,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补位、空切、弹出等,当你尝试去改变自己的打法时,当你坚持去寻找无球队友之间的配合时,不经意间你会发现球队的整体进攻变得从未如此有效率、流畅、舒服。
当那一刻淋到你的时候,你会觉着间距原则原来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