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伙伴,大家好,我是爱德读书会发起人薛春艳。
今天,我们将进行第6期《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第7天的共读。
提到知识,大家可能普遍认为,都是来自于书本上的内容。而在作者看来,知识不仅仅来源于书本,更是一种身心体验的积累。
所以,教育的本质,不应该仅仅是背诵或者是识记,更重要的是能够让知识“动”起来。
那么如何让知识能“动”起来呢?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两个方法:
一、鼓励孩子在体验中学习知识
比如说我们可以带孩子到清华园去读一下《荷塘月色》,带孩子登上岳阳楼去看一下《岳阳楼记》,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让孩子们走出家门,去国内甚至国外的名胜古迹、知名学府进行参观,无论是风光旖旎的自然美景还是各具特色的地域风俗与生活习惯,都是孩子通过书本和学校教育无法完全获得的知识。
而走出家门,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真切的内心感受,帮助孩子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加深了他们对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认同。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不断吸引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增强文化自信。
当然,如果条件暂时不允许的话,我们也可以通过让孩子看视频、看图片等方式,来增强孩子对于知识的感受,提升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
比如说在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一次讲到中华传统美食的时候,讲到了家常豆腐。为了让孩子有更切身的体会,当天早晨,我特意在家里做了家常豆腐,并把它带到学校,分享给孩子们。孩子们一边品尝,我一边告诉他们这个菜的烹饪方法。孩子们听得饶有兴致,也吃得津津有味。
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孩子们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快乐。
二、要把学习知识和环境记忆联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仅仅满足于“老师教孩子听”,而是鼓励孩子多向老师提问,多去参与积极的发言和讨论,让教室里充满老师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就会更加开阔、更加活跃,也会记住更多的内容。
在美国的西北部俄勒冈州的兰山学校,他们就实施过这样的一种极端自由的办学方针,在这个学校里,一共有50名学生,年龄从5岁到16岁不等。在他们早上来到学校之后,没有人要求他们一定要做什么,他们可以自由地躺在地上听音乐,也可以三五成群地玩纸牌,甚至还可以打篮球,织毛衣。在这个学校,他们可以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去学习他们真正感兴趣的知识。
而在课堂上,老师也从不把自己当成老师,他们认为在这里只是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只有当孩子们主动向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才去解答,而其他的时间,他们不会主动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是让孩子们去发挥他们自己的主动性,去主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反而让孩子们增加了学习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在美国老师看来:课堂就是将一群人聚集在一个敞开的空间,人们再次了解和学习周围的世界。
正是这样一种很自由的教学方式,让这样的学校,他们的毕业生有75%以上都能够升入大学,这个比例甚至高出了美国的一些普通的中学,而其中还有一些优秀的学生能够进入到哈佛、耶鲁等名牌大学。
由此可见,当学习充满了体验感和参与感的时候,才会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会让学习变得更加快乐而持久。
作者:@春艳读书,“爱德读书会”发起人,职场妈妈一枚。从事教育培训17年、阅读推广9年、四点半早起7年。定期分享经典好书和教育心得,成长路上与您结伴同行。
PS.第7期读书会即将开启:
时间:4月6日周二
书目:《读懂一本书》
欢迎加入,一起共读、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