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原文】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感受】曾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后进生”转走了,另一个或几个“后进生”又出现了,我们的教室里总有那么几个跟不上队伍的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在学习这个领域里,我们总是以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跟不上节奏的我们就认为他是“后进生”。如果我们能认识到,在学校这个脑力劳动的领域学生的感知、理解、识记能力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教室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后进生”了。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是经过努力的好学生。
【原文】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感受】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都不愿意承认这个孩子得“三分”就了不起了。尤其是作为家长,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是那个天才型的人物,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家孩子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于是就有了“恨铁不成钢”的打骂,甚至父(母)子(女)反目成仇。如果我们能多点平常心,多点接纳那个不完美的孩子之意,我们的孩子也许能更好地向理想的方向发展。
【原文】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受】“蹦一蹦能够着”,应该是激励孩子进步的最好境界。要求过低,起不到促进的作用;要求过高,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甚至造成“破罐子破摔”的严重后果。而难易适度的要求,不仅能使孩子的力量和他身上的可能性发挥出来,更能使他尝到努力后得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原文】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感受】生命之初,每个孩子都是向善、向上的,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梦,一个通向未来的的美好愿望。上学初始阶段,他也会为了自己这个美好的未来而进行不懈地努力,但是一次次批评、一次次的打击彻底浇灭了他“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于是那个厌学的孩子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