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研讨会》之六:
学习在点滴中 成长在反思后
浙江省武义县实验小学 程 露
坐上高铁,看着窗外高速变化着的景,脑中却一直在思考着:
我学到了什么?
我可以做些什么?
我可以怎么做?
……
一、聆听准备
说实话,半天的研讨活动结束了,每个代表6分钟的发言让自己有些应接不暇,还没来得及消化记录就一闪而过了。因为自己对这个领域理解的空白,又因为没有及时地提前将所有的会议代表的论文看完,更因为自己理解能力的有限。庆幸的是,今天挤到了个好位置,并用手机对每一位代表进行了录音。
今天午餐与华师大的吴陈兵老师交谈时,询问有关录音如何转换比较快的问题,吴老师建议我,最好是认真再听再手动输入。这样的过程就是再消化的过程,您会对会议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这是一个会议综述撰写者必须要做的。
当我们参加研讨会,我们该听什么?以往的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觉得去就好了。而我相信参与过李氏会议的老师们,一定会对会议中的研讨环节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思维的碰撞,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下面仅呈现其中的一部分激烈的交流环节:
主持人(陆燕琴):五位班主任老师从不同的侧面,其中两位班主任老师是对班级教育时空新的拓展,包括放学之后的四点十分的俱乐部以及双休日时间空间上对学科的整合,两位班主任老师结合自身的成长从班级整理建设的意义上,包括班级主题活动的意义上来看学科整合。我们的朱青老师是从班级的特色文化活动,就是校园四季电台这样一个活动以及小队建设作了一个整合。应该说每个老师的发言都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五位老师也相互做了一些倾听。那我们有没有一个相互的启发?有没有一些疑问,大家相互来提一提的呢?
田老师:刚才听了其他老师的发言,也收获很多,特别是龙虎塘小学的这个双休,就是周末,在这个非教育时段中,也在想着周末应该怎么做?我们也想着这个放学时段,我们这个周末为暑假活动打下基础。刚才听完之后也是收获很大。
林老师:刚才这位老师提到的,我特别关注你们学校的四点十分这个放学以后的俱乐部活动的情况,那我就在思考,对你们而言,这个四点十分以后的时间段是你们定位的非教育时间段,对吗?那么我想问的是:你认为这个非教育时间段,你们开展这个活动的价值在哪里?
田老师:第一个说到学校目前的现状只有一个年级的小朋友放学时间是比较早的,三到六年级是没有,就是我们学校学生这种状态才开展的活动,对对对。
林老师:还有一个追问,就是在我们的意识当中,这个非教育时间段,老师和学校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和立场,甚至是什么样的形式来界入我们的非教育时间段?那在这个时间段当中,我刚才看到的,你刚才提到一些老师的界入,也有一些孩子的界入,还有一些家长志愿者的界入是吗?那我想更清晰地了解一下,你们学校和老师层面具体是如何界入。还有其实像我们这边的话也有一个问题,我们规定学生的在校时间不得超过六小时,那你我们这边,我们的中午,老师是不休息的,他可能需要看班,我们还要兼一些特色项目,其实跟你们的俱乐部是有类似的地方,也是在整合融通的基础之上,所以就是这个四点十分以后,老师的界入是否会加重他们的负担?
田老师:我来说一下,其实每个俱乐部,它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引用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孩子自己的情况,比如有些俱乐部会利用家庭资源,对不对。那有些小朋友,他会邀请老师,那这个老师愿意指导就会给你指导,就是孩子邀请的可能四点十分之后,我们老师可能会抽到10到20分钟的给你指导,还是学生自主地去开展这个俱乐部。我们的俱乐部不像社团,我们是更自由,是他们的小队培养他们的一个合作能力的一个起点。我们能够利用的家长资源也是可以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介绍的是家长那一块的资源。
林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刚才说到家长的资源。因为家长可能参加这个,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他在四点十分这个时间段,留下来的孩子可能是没有家长来接的,对不对?那么这个时候是不是借助于其他家长的力量来参与他们的活动。
此处仅仅呈现几分钟的研讨记录。这是怎样的一种研讨交流。发言的精彩是直观的,交流互动的精彩是刺激的,无论是发言者还是聆听者时刻保持着一种学习与反思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怎能不进步?
二、明晰的框架
早上发言的10位老师对自己反汇报的内容,都进行了非常理性化的梳理。从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准备、研究的实践、研究的评价及思考几个维度呈现自己的所做所思。
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小学田宇燕老师的《玩中学,学中玩——以相约四点十分的缤纷俱乐部为例》:活动背景——主题设计——实践措施——收获。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林燕群老师的《亲近你我,玩转世界——“亲亲玩伴团”活动促双休日作业变革》: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发现。
临淄区太公小学老师于莹莹的《一路走来 一路成长》:新基础教育之初体验——归零心态,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走来,一路感动——收拾行囊,再出发。
宁波市镇海区精英小学高丹老师的《行走在爱里 我们一起成长》:为什么构建生态型班级——构建成长怎样的生态型班级——怎样构建生态型班级。
上海闵行区实验小学朱青老师《融学科核心素养创班级特色建设》:BYOD项目——校园四季活动——小队合作。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祝卫其老师的《“畅玩乐享”:助推学生活动与学科教学综合融通》:研究背景——实践探索——实践收获。
厦门市思明小学陈沁老师的《依“学生所需”而导 达“学研共生”之境——厦门市思明小学“R+tip”项目研究例谈:主题生成——信息调研——融通设计——研创共生——体悟生长。
上海闵行区华坪小学陆敏老师的《融合学科资源 创新班级活动》:挖掘自身学科资源,创新班级活劝——开发单项学科资源,创新班级活动——开发多学科资源,创新班级活动。
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林小燕的《班级主题活动与学科整合的探索——以光明小学四年级“悦读名著 畅享西游”主题活动为例》:展:综合融通,实践创生——收:多维发展,整体提升。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乌龙镇中心学校刘茜老师的《生态观视野下的班级建设和学科学习的融通——以阅读项目培养学生领导力为例》:生态观视野下的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推动生态班级建设——班级建设的生态发展促进学科学习——生态观视野下的班级建充和学科学习的融通。
清晰的框架,不仅是交流者对自己所思所想的合理化梳理,更让倾听者听得更有条理,更有代入感。
三、我学到了什么?
1.关于融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特别赞成深圳谢德华老师所说的观点“融通就如泡茶。融通是为了谁?是为了品茶的人,目的在于人,是不是所有的都能融通,如何实现这样的可能性,比如说加热?你喜欢喝什么茶?你喜欢什么口味?那么融通呢?是否得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不同的融通有不同的过程。融通的过程。融通也有界线,喝了太多也不易消化。我们的融通需要边界。”余玲华主编说:“班主任就应该是拉着一班科任老师来肥我的地,种我的田。”
一直以来,我对“融通”这一概念并不是特别明析,以为融入学科知识就可以了。但此次活动让我真正明白,不是什么都需要融通。正如李家成教授提醒我们的“我们如何做到在坚守一个专业领域的融通,涉及到项目设计,研究具体的融通的方式与方法。增强边界意识,实践中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自己的学校、班级、年级是融合过度了,还是融合太少了。”
什么才是有效的融通?是不是什么都需要融通?我认为学科之间还是有界线的,熊主编说:“不要什么都干,别人能做的事儿,我们不干。”我更觉得融通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有效地将知识生活化、实践化,是1+1>2的事儿。
2.关于领导力
记得翁文艳老师昨天问过发言的老师:你认为领导力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来回答。我认为领导力是一种统筹、合作、服从、配合,更是一种对紧急事件的应对能力,它可以有很多范畴,更可以有很多界定。事实上我并没有读过翁老师的专著,但我认为孩子在潜意识里是存在领导力的,在某一部分是可以唤起的。关于领导力,我真的无法阐述更多,因为自己的不了解,真的是“学然后知困”。
四、我可以做什么?
会议的结束才是研究真正意义的开始。我想我可以做的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地组建班级导师团。
2.阅读翁老师关于领导力的专著。
3.研究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语文》《品德与社会》两门学科的联结点。
4.继续以“我们需要怎样的研讨会”为主题写系列文章
5.认真研读两本论文集,并写一写读后感。
6.比较论文集中的文字与现场发言内容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