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又刷屏了!记得初次读到毕淑敏前辈的这篇文章时突然鼻子酸酸的,眼睛红红的,湿润润的,读到此句已是视线朦胧。在泪眼的视线里儿时的记忆一段段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即使是今天再看到这句话初读之感以及儿时的记忆依然清晰的浮现在眼前,只是在学习了太极拳,持续的练习固柢,重新读过《道德经》后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
父母养育我们,爱我们,我们固然要孝敬他们,现在想想还不仅仅是这么简单,也不是这句名言所表达的全部内容。因为父母对子女不仅仅只有生我和养我之恩,还包含着父母由让子女感受到安全、舒适到随着我们的逐渐成长从内心深处培养起来的自立、自信(勇敢)、自爱以及对他人的忠、孝、礼、义、信等中华传统美德,良好的人格从这里生根,发芽。
现在回忆起初次读到这篇文章和这句话时,脑海里浮现最多的儿时的记忆可能和大多数人记忆里的买新衣服、买冰棍、捉蝴蝶、捉迷藏等不一样。
而是浮现出从我刚记事起有时候一觉醒来发现父母不身边时的孤独、惊恐(怕失去父母)和不安,伴随着哭闹直至父母回到我身边为止。第一次体会这篇文章和这句话时可能仅仅感受到父母的爱,并没有细细品味出与爱同时存在的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的那种安全感和舒适感。
而是浮现出从我刚记事起有时候父母外出晚归后一遍又一遍的向爷爷奶奶打听父母消息的情景,倘若他们晚些时候还没回来我就会哭闹个不停!即使有爷爷奶奶在我身边我依然会感觉到孤独、惊恐和不安(父母的爱护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那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隐约清晰了小的时候害怕失去父母及与同时产生的孤独和不安。
而是浮现出从我刚记事起有时候父母到姨妈家或是姑妈家作客故意让我一个人留下时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小姑妈家里院子里种有我喜欢吃的葡萄,西红柿等果蔬,我也不知道父母或祖父母什么时候把我一个人留下的,只知道那时候有葡萄、西红柿、香瓜等好吃的,而且还认识了很多好玩儿的,有趣儿的,非常好客的小伙伴,他们请我吃好吃的东西,我也请他们吃好吃的东西,他们教我摘西红柿,教我打扑克,我也教他们游泳,跟他们讲故事!那时的我哪里知道在这充满童趣的时光里,父母和家人已经开始了对我自立、自信(勇敢)、自爱等的培养!同时我又哪里能够体会得到在像这样快乐的时光里父母和亲戚朋友默默的承担了多少担惊害怕,默默的付出了多少啊!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满满的童趣!满满的幸福!满满的感激之情!
而是浮现出从我读初中时第一次寄宿在学校时的情景。记得那时我在学校里感觉不到饭菜的味道,睡觉时眼里总是含着泪花,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的,上课的时候眼睛也是红红的,甚至也是含着泪花,特别是自习下课后看见圆圆的月亮,看见洁白的月光就会想到家,想着想着眼睛就温润了。(虽然是个男孩子,那时候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哭,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太没出息了,也许这就是自立的过程)记得有一次被同桌发现了,他就问我你为什么要哭啊?我说我想家。我开始跟你一样的,初到学校时也想家,慢慢的就习惯了。他是个留级生,在他的帮助下慢慢的我们成了好朋友,同时也从想家的思绪中走了出来!直至现在我依稀明白那时的我为什么会哭,因为我还没有学会自立,不知道怎么样爱护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勇气面对这陌生的一切,没有父母的陪伴,孤独、惊恐(怕失去父母)、不安和无助与日俱增,也只有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宣泄自己,释放自己。
买新衣服、买冰棍(玩具)等可能很快就会消逝,而父母和家庭教给我的道理,培养给我的人格可能终生都不会消逝。这也是为什么曾仕强先生一再的提醒我们不必计较现在的一时一事的物质得失,而是应该多学一些做人(完善人格、品格)做事(技术、知识等)的道理。因为物质是他人可以拿得走的是会变化的,而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我们学得到则我们一生都会受用,这是他人拿不走的,也不太容易变化的东西。
我有这样的童年,我很快乐,我很幸福,我很知足,因为渐渐的我开始知道生命中什么才是应该成长和变化的东西,什么才是珍贵的东西,什么才是应该深根固柢的东西!从开始给我安全感和舒适感,到一步步陪我长大,让我认识孤独,让我认识挫折,让我认识人生,到一步步成长成一个现在的我,健康的我,健全的我,父母二老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其它亲戚和朋友在这个家中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可能这就是曾仕强先生所总结所提练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所独有的家文化之一吧,可能家风也就是这么形成的。
至此我也才明白,父母就是我的根,父母和家庭灌输到我血液里,骨子里,心田里的东西,滋润着我成长。深根固柢是我终生的责任,倘若有一天我为人父,我也会成为子女的根,我会循着这条路用这些珍贵的东西去滋润着我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