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
我所拥有的内涵是什么?不就是人人能脱口而出,游荡在空气中最通俗的认知吗?像心脏在身体的左边。春天之后是夏天。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
但阅读的人在知识里遨游,能从食谱论及管理学,八卦周刊讲到社会趋势,甚至空中跃下的猫,都能让他们对建筑防震理论侃侃而谈。
相较之下,我只是一台在MP3世代的录音机;过气、无法调整。
他们是懂美学的牛顿。懂人类学的梵高。懂孙子兵法的甘地。
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节节的脊椎,稳稳的支持着阅读的人。
我害怕阅读的人。我祈祷他们永远不知道我的不安,免得他们会更轻易击垮我,甚至连打败我的意愿都没有。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懂得生命太短,人总是聪明得太迟。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的一小时,就是我的一生。
我害怕阅读的人,尤其是,还在阅读的人。”
这是台湾奥美替天下文化做的长文案,也是我看到的关于“劝人多读书”最有打动力的文案。
然而,触动我不得不提起笔写这篇关于“阅读”的文章,是前些时候儿子学校(幼儿园)的家长会,老师说要多给孩子买玩具,多让孩子阅读。这给我震动很大,之前我觉得孩子还小,玩下玩具就好了,现在发现,不仅提醒自己要多阅读,也要关心孩子的阅读。
总理说,中国的阅读量不及某些国家的1/10。数据说: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是: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德国47本,日本45本,奥地利43本。而中国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为4. 5本。
是中国人真的太忙了,还是社会太浮躁?拿我自己来说,一进入社会,阅读的时间就变少了。平时,书倒是买了不少,但要读完一本书,都是断断续续的,有一页没一页的。“工作忙”是个借口,主要是真正静下心来的时间有多少。
记得有位前辈跟我说过,在工作10年后的人生阶段里,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子女、关心父母、沉淀自己。说得非常对,因为这个阶段,你有了一定的积累,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虽然上有老下有小,但你要贡献的不只是经济来源,更要以身示范,因为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周边特别是小孩。在工作上,也更需要有见识、洞察力和判断力。而这些,都有赖于平时的阅读和思考。
而且到了这个阶段的人,难免有瓶颈。我在反思,到30岁出头,应该把自己当成20岁,开始丢包袱,把自己当成新人重新学习,才可能会出现新的人生机遇期。
其实,只要下定决心去改变和执行,35岁都不算晚。记得著名广告人、女作家李欣频,在35岁前后,因为工作、心理压力过大,她陷入人生的低谷:身心交瘁、感冒、咳嗽、患上肺炎,人际关系紧张,心情恶劣,效率不高……但后来,她开始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重新构思人生新蓝图,执行新的生活方式,从而克服了她的瓶颈期,目前她已经出版了横跨广告、创意、教育、旅行、美食、网络、建筑、爱情、灵修等近30本书。
而她的成功秘诀,就是这三把板斧:阅读,看电影,旅行。她以丰富的阅读和独特的经历,来驱动创作,又以创作来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创造力和感受力。因为,有了原生于自己生命、感动自己的素材,才能感动别人。
好的阅读与书写能力,能让专业如虎添翼,也能打开人生新天地。看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读过哪些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红岩》、《创业史》、《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各国概况》、《马丁伊登》、《热爱生命》、《牛虻》、《艰难世事》、《简•爱》、《苦难的历程》、《复活》、《欧也尼•葛朗台》、《白轮船》……孙少平在艰苦生活中保持阅读的习惯,并爱上阅读。在饥饿而自卑的生活现实中,正是阅读让他获得自信,塑造了他优秀的品质,带他不断迎接人生的新意义。
当然,现在的人,不是不阅读,主要是通过智能手机了解很多碎片化的资讯,但这远远不够。做新闻的,不只是阅读新闻,搞音乐不只是关注音乐。歌手李健除了音乐,还经常阅读哲学、诗歌、文学等经典,而这些,都成为他在音乐创作时的重要滋养,据说李健创作《传奇》的灵感,来源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著名小说。所以,一个“音乐诗人”不是唱出来的,往往是“读”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如果要走得更远,还需注意智慧和知识的均衡。当年乔布斯的印度之旅,就对他后来非凡的创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乔布斯说:“在印度的村庄待了7个月后再回到美国,我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疯狂以及理性思维的局限。如果你坐下来静静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静下来,那情况只会更糟,但是时间久了之后总会平静下来,心里就会有空间让你聆听更加微妙的东西——这时候你的直觉就开始发展,你看事情会更加透彻,也更能感受现实的环境。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你的视界会极大地延伸。”
当下,人们被“风口论”鼓躁,被众多“别人家”的东西所迷惑。然而,无论在什么时代,最大的“风投”还是自己,用阅读和经历,成就知识和智慧,这才是一对真正可以翱翔的翅膀。
本文系@禾木兄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否则一律按抄袭侵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