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杂谈《劝学》
原创/似此星辰同昨日
某台上有人问,说是觉得《送东阳马生序》写得有点虚伪,是自己心态不好吗?
这不是心态的原因,是时代背景的不同。
我们学习古文的时候,要想理解古文的真正含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用现代人的观点去读,去理解古人的观点。
简单来说:首先,古人是讲究“天地君亲师”的,单说“亲师”,有的时候,师却在亲之上。师,不光是老师、先生的意思,某种时候,还代表着传承。
其次,君子养气,名士养望。古代信息不发达,全靠口口相传,文人名士非常珍惜自己的名声。当然,像柳三变这样另类的人很少见。
所以,拜访名士难,得到名士的墨宝更难,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得到的。何况是一篇文章呢!
再说序,序是什么意思呢?顺序、次序,别忽视这个名称,“玉篇”。
文人名士珍惜自己的名声,爱惜自己的羽翼,写这样的文章,是很慎重的。一旦写不好,自己的名声就臭了,声望也就没了。
都是从十年寒窗苦读熬过来的,都知道学习的不易,宋濂也是如此,否则,也不会感叹学习的艰辛。
因而,劝学是真,对后辈提携也是真。别忘了,宋濂求学的时候,可是元朝末年,百姓可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个时候求学之难,是不可想象的。
那个时候的太学生,除了勋贵之外,剩下的都是青年才俊。好吃好喝地供着,什么都是现成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读书。
马生能入当世大儒的法眼,除了老乡这个因素,可见其人品学识,一定是最好的,马生应该是叫马从政,也没辜负宋濂的期望。
宋濂作为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当世大儒,在古稀之年,遇到一个青年才俊,而且还是自己的老乡,高兴还来不及呢?这个岁数的人,还需要虚伪吗?
所以,学习古文,不要片面去理解,要考虑当时的情景,当时的背景,更不要把现代思维带进去,否则,很难完全理解文章中的真正含义。
也不要说是心态的问题,只是没有考虑现在的学习环境和古代是不一样的。
想想古人的学习环境,看看现在的学习环境,想想宋濂,除去他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当世大儒以外,宋濂以嗜学闻名于世,而现在的学生,真心下苦功夫读书的,又有多少呢,花在游戏上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也许你我普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马生的高度,更别说是宋濂。但是,努力学习的精神,无论什么时候,多大岁数都要学习,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宋濂写的这篇劝学文章,值得你我去深思,去学习。
2022年09月
——星辰相伴,自由随行——
。。。。。。。。。
。。。。。。。。。
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yú)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ì 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i),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 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