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民俗风情”,所以我就从这一点来进行导课引入: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中,有哪些元素符号值得你如数家珍?学生的答案涉及到年画、对联、窗花;龙舟、旗袍、筷子;饺子、元宵、月饼、粽子、冰糖葫芦等等。一说起吃,同学们总是刹不住车。灯笼,应该说是这些元素里最能代表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的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吴伯箫瞧灯笼高悬,识传统文化,读出一份厚重的家国情怀!
出示目标:1体会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作者是如何将材料有序的组织起来的。3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主问题: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具体语句,说说灯笼这个载体的意义。引领学生读句子,反复读,指导重音缓急、语调语气的读,在读中感悟,逐一总结,六条。重点放在最后两段中的情感升华――探究主旨“家国情怀”(结合背景,写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结合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报国之志)。
致用:回归目标,结合本文具体说说散文特点,分享一个笑话()如果你来写,会先思考“形”还是“神”?文章又是怎样处置“形”的顺序(结构安排和写作技巧)我们学吴伯箫写散文,题目就叫《饺子》,你会怎么写?什么中心,选择哪些材料?畅所欲言说“材料”:历史故事――张仲景的“饺子”渊源;哪些节日吃饺子寄予美好的愿望;妈妈教你包饺子,是传递亲情传承文化;姑娘出嫁精做水饺;在外游子总想一碗饺子的香鲜……尝试以“饺子”为题,学吴伯箫写散文随笔。
教后感悟:1导入和生成都紧扣单元主题2强调了朗读,这是散文教学的载体3学以致用,读写结合学散文。
附作文――
一、《浓郁饺香绕心头》
儿时的记忆,总是被浓浓的饺香氤氲。――题记
虽不像教科书那样的强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熟读熟背,但包饺子这一习俗却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岁梢寒夜,点灯放炮,除夕当天的饭桌上定然少不了饺子的出席。此时的饺子,可带有着浓厚的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每逢冬至,母亲总是早早的就张罗起来,麻利地揉面团、剁饺子馅儿、调味儿,做好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此时的我,总是呆呆地倚在门边,看着厨房里像陀螺一样打转的母亲。一绺头发滑落在脸颊,她来不及把它挟在耳后。母亲不经意的抬了头,看到了门边的我,嘴角一弯,向我摆摆手,她于是便多了一个小帮手。母亲把最简单的任务交给我――擀面皮儿。刚开始的时候还手忙脚乱,但渐渐的便也擀得得心应手起来,速度也就与母亲不相上下。我把这看作成是一种比赛,母亲却不慌不忙。从容的将一个个盛满饺子馅的面皮捏成一个个模样精致的“小精灵”。母亲告诉我,冬至吃饺子的缘由,说是“吃了饺子,便可以不冻耳朵。”
祖母将饺子的做法教给了母亲,母亲又手把手的教会了我,这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做饺子的工序,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慢慢长大,饺子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其变化不仅局限于外形的翻新,还有内馅的多样,例如:花边饺,豆沙饺等。饺子,深厚的寓意和她的与时俱进,使得它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无论怎样变化,都是“皮儿”与“馅儿”的包容、和谐和绵长,而这,大概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吧。
饺香,氤氲着儿时的记忆;饺子,延续着未来的故事。
二、《结一段饺子的缘》
饺子,是我国传统食物,饺子的来源,要追溯至几百年前。
据说,当时张仲景经过一个村子,发现当地的人们都生了病,并且耳朵都纷纷冻烂了,于是,张仲景便将几味药材包在一起,裹成耳朵的模样发放给百姓,这饺子看上去还真小巧可爱。现如今便有了"吃饺子,按耳朵"的说法。饺子在我童年时代替了一切食物,从小到大爱挑食的我,吃饺子竟一直意无厌烦,反而,越长大越发喜爱它。
小时候,我一不开心奶奶就给我包饺子,韭菜和剁碎的猪肉掺在一起,再放上一些调料,把饭子馅放入擀好的饺子皮中,两手一捏,便成了小巧可爱的饺子,奶奶那娴熟的手法总是令我赞叹不已。
过年过节时,奶奶会把饺子的形状变成花朵的样子,我和弟弟每次都会为了那个花饺子展开一场餐桌上的恶战。奶奶有时会在饺子里裹上硬币、蜜枣什么的,吃到了这些,就会说这一年都会大吉大利。尽管吉利与否,和吃到硬币无关,但足以让我们快乐幸福上一整年。
春节的时候,村子里的长辈们纷纷起五更包饺子,年轻人则是去放鞭烟,哪一家放过炮竹,便由小孩子拿着包好的饺子去拜年,有时,也会偷吃几个,我和弟弟那次偷吃了四个,被我那父亲"教育"了一番,到现在我还心有余悸,却对这包在饺子之中的“规矩”更加敬重了!
上了初中,爷爷有时会给我送些吃的。跑出教学楼,便看见爷爷的身影,那股浓郁的韭菜香早已氤氲在我身边,爷爷把手中的饺子递给我,交代了几句便匆匆走了。拿着那一袋饺子进到班里,同学们都围了过来,有人吃到了小蜜桔,我就打趣道:“这一年,你可是甜甜蜜蜜、幸幸福福哩!”大家围在一起欢笑着,空气中荡漾着带有欢声笑语的饺子香。
真的,饺子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三《沉淀在岁月里的饺子》
若是算上那一味追求味感而无视健康的洋快餐的话,在一切美食中,我最喜爱的,便是饺子了。诚然,在这世界上的一切食物中,饺子并不能称得上是令人赞不绝口,却又不知怎的,夹起一个饺子,便想起那在一起和面、包饺子的亲人,想起那晃动在墙壁上的模糊的影子,想起那萦绕在神龛上的朦胧的缕缕香烟,想起那花儿一样盈盈的笑颜,心头便忽而涌上一股子温暖。真的,饺子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往里挤着的就都是。
刚上初一的时候,母亲放心不下我,便总是在刚放学的时候匆匆赶来,顾不上寒暄几句,将一个饭盒递给我,然后又匆匆的转身离去,正如她匆匆地来。打开饭盒来,那喷香的饺子弥散出诱人的香气,氤氲着,在空气中微微发酵。每逢这时,邻桌的筷子变一哄似的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才吃了不过五个,那满满的一盒饺子便只剩下薄薄的最后一层,其他人便纷纷住了手,晓得这薄薄的一层理应让给我,我便独自一人囫囵的吞掉剩下的饺子。
饭后,周围的人纷纷夸赞母亲的好手艺,顺带还巴咂着嘴,我鼻腔里蓦的冒出一股比喝了醋还要酸涩的醋意,泪水差点冲破大堤。其实我是知道的,母亲那天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两点钟就要动身前往学校,本已说好的不必来,可我多天来藏匿在心中的浓得化不开的思愁,多天来伪装的坚强,都在与母亲的目光交织的那一刻,俶尔土崩瓦解。万万没想到,在我刚刚搭上青春的长班车时,打动我的仅仅只是一盒饺子。
到了正月,饺子便是家常便饭,姥爷依旧健在的那一年,小姨一家、二姥爷一家、我们一家,竟全都心有灵犀地在姥爷家交汇在一起,120平米的大房子顿时热闹起来。全家人一起动起手来包饺子,说着这一年来的见闻和收获,会不时爆发出一阵惊天动地似的笑声,宣示着新一年的到来。这笑声中,没有平时的谨慎和防备,有的只是在一家人面前不加掩饰的开心,肆无忌惮的雀跃。
开动时,姥爷总会再抱一抱我,尽管我已到他一半的身高。望着满堂的亲人们,想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彼此都流动着的部分相同血脉,或多或少;但正是在这血管中静静流淌着的鲜血,宛如一缕看不见的丝线,将我们彼此联系在了一起。
真的,我从此再也没有吃过那夜似的饺子,也再也没有像那夜似的无所顾忌的畅怀大笑……
我们一家人对神明十分敬重,幸许是受到亲人影响的缘故吧。刚出锅的第一碗饺子,母亲总是要雷打不动的将它供奉在神龛前,隆重时在神龛上插一根烛,那烛香便与饺子的蒸汽交织在一起。这时,我的思绪便是总免不了要追溯到几千年前繁荣的大宋王朝的某一个夜晚,那谢绝了成为御医的机会和丰厚的待遇而选择担起天下苍生的张仲景,在为那么多冻伤的耳朵而感到震惊的同时,亲手将那承载着家国情怀和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饺子接生了。
于是乎,这门既不是文化遗产,又不是每年考试必背的题目的学问,被一代代人流传了下来。望着这一碗碗饺子,我深谙它已不仅仅是用于果腹的食品了――咬了一口,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会再次毫无防备地涌上心头。
真的,和饺子的缘结得太多了,那沉淀在岁月里的就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