懈怠、抵触、拖延、懒癌......这就是拖延症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想减肥,却总是想着从下一顿饭开始;想学习,却总是想着从明天开始;想健身,却总是想着,等养足了精神再说......类似的事情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时时刻刻都在挑战我们的意志。
拖延症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像是一种堕落,它就像精神腐蚀剂一样,慢慢地侵蚀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丧失生活的信心和斗志,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人生将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面对这些,难道我们不想改变吗?
更多的时候,我们认识到问题,振作起来,警醒自己,学会努力。但是,意志和感情往往不受我们的控制,坚持不了多久,便宣告放弃。面对失败,难道我们真的是意志薄弱吗?
诚然,现代人的拖延症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人类本性就是懒惰,如同吃饱的动物一样,都会找个阳光灿烂的地方,晒晒太阳,享受生活,懒惰的特征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人类的DNA之中。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将人类从体力劳动、复杂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生产率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宅”和懒癌患者。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保持一颗进取向上的心。难道要我们跟动物一样好吃懒做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著名的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株式会社WILLPM International创办人、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写道:无论是想戒除坏习惯,还是想培养好习惯,只要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就能够达成目标。
首先,要找准原因。
有人说,拖延就是容忍令人不满的现状,恐惧未来。对现状的容忍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不思进取的根本原因。不满足是推进人类快速进步的动力,必须要树立对新生活的渴望,树立对未来愿景的美好愿望,才能摆脱对当下安逸生活的留恋。关于愿景,我认为模糊的愿景产生微弱的动力,明确的愿景才会产生强大的活力。
其次,要勇于尝试。
有时候,人生就像买苹果,唱过之后才知道甜不甜、算不算。生命因为未知和好奇才精彩,要大胆尝试,不要畏首畏尾。怕不甜就不买,你放弃的不仅仅是一次吃苹果的机会,而是丧失了对未来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第三,要从三开始。
改变,从一点开始。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曾经因为更换了一件漂亮精致的睡衣,就开始改变地毯、窗帘、家居等设施,称自己被一件睡衣绑架,改变了生活。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开始,就可能形成蝴蝶效应,造成的时空涟漪,将对自己的人生产生巨大变化。改变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石田淳认为,“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三个”。比如你想学习英语,每天只需要记三个单词;你想养成跑步的习惯,每周只需要跑步三次,等等。
第四,要善于分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大、再高远的目标,也要从点滴做起。合理的分解,既能强化信心,又能提高效率。列出清单,分解任务是个非常可行的办法,既能够管理时间,又能够形成目标导向的做事习惯。
第五,要制度强化。
石田淳指出,要克服拖延症,只靠意志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所有目标行为的实现只有两种可能,他律和自律。强大的制度约束,才是保证行为持续有效的关键。石田淳在书中提出了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即: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ic(可明确化)。提出利用“ABC模型”来创造好的结果让自己坚持行动,即:A=Antecedent(前提条件)、B=Behavior(行动)、C=Consequence(结果)。
第六,要强大心态。
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人有些事自己全力以赴就好,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20岁那年买得起10岁那年买不起的玩具,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就是这样,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再也不会做了。因此,有了无畏的心态,加上内心的良知,何患事之不成?
杰森•斯坦森曾经说过,你每天起床之前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趴下做你没有做完的梦,要么拉开被子完成你没有完成的梦想。对于未来,我想说:Never put things you can deal just now to tomorrow。
行动起来,拒绝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