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有感
同为一线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教好语文不容易。何其不易?不仅需要像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更需要深厚的学科知识。
这一个月,我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跟随着众多优秀的老师一起开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之旅。
何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1.落实有效教学框架。(①文本及教材解读。②确定教学目标。③严谨的教学板块。④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⑤教学反思。)
2.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重现探索知识的神气过程)
3.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我相信或许大多数严谨的读者读到上面的框架,也会认为这样一本心灵鸡蛋含量丰厚的书。但从书中的很多个课例,我却被一次次的折服。
课例:《景阳冈》
一、引导:《水浒传》中谁最英雄?
学生相继探讨,随后引出清代金圣叹对水浒传的一段著名点评:······武松,天人也。
二、让学生评价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渐渐形成初步的共识。(勇敢大胆无畏)
三、渐入:哨棒的作用。
细读文本,感受武松是明知山无虎,偏向虎山行。同时由店家说是“抄下来的榜文”,感受到武松的多疑。
紧抓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哨棒?(文中多次写武松棒不离手,处处说明武松的小心、谨慎)
打虎用到哨棒了吗?(棒一打,就断了,正因为哨棒断了,徒手打死老虎,更说明武松的勇猛。)
小结:哨棒一次贯穿全文,同是一根棒,说他小心也靠棒,说他勇敢、大胆、武艺高超也靠棒,这就是经典作品的经典之处,值得百般推敲。
四、哨棒这样的细微之处,谁发现的?引入金圣叹评价水浒的两段话: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
五、拓展:哨棒与红门
课文中的哨棒与《草房子》中的杜小康的红门有相似之处:“在故事开始时,武松是仗哨棒而行,而杜小康仗红门而贵;故事发展过程中,《景阳冈》是处处写棒,而《草房子》也是一一写尽红门好处;故事转折处呢,哨棒折了,红门倒了;故事高潮及结果呢,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杜小康战胜了苦难,得到了真正的高贵与尊严。你们看文章结构是不是相似的呢?作文,如果也能写到这样的程度,那就不得了了。”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一定有很多细微之处,值得读者去细细推敲、品味。同时,在塑造人物性格上,一定是立体的,不会完全呈现好的一面,也不会坏人做到底。故事中的人物只是在面对一定情景中做出了更为正确的选择,这样的人物性格才会是有血有肉的,才值得我们去学习。我想,上面的课例,在认识武松的人物特点上,打破了常规的表面化、肤浅化浏览文本,认识人物性格的课堂模式,引入金圣叹的评论,抓入“哨棒”这个切入点,层层深入文本,这才是真实有效的课堂,在有效学习文本的基础之上,衍生了值得学生一辈子追寻思考的怎样更为立体看一个人的价值观。同时,讲文本与草房子杜小康故事的文本形式进行对比,更加讲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落实到实处。这样的课堂,真是让人感叹。
当然,以上案例只是本书中的“沧海一粟”,很多个案例,我们都会觉得能够驾驭这样的课堂,老师得需要多深的底蕴。这不禁又让我想到,为什么作者就能抓住哨棒一次去设计整堂阅读教学课,而我自己也教过五年级这一课,我这怎么没有发现其中奥秘?毋庸置疑,大量的阅读,像专家一样将读到的东西与执教的内容进行勾连。首先第一步做的就是细致的文本解读,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能引用金圣叹的评论抓住切入点的原因。
身为一线教师,平常的教学任务与需要应付的检查,本就容易产生倦怠与疲惫,可是要想教学相长,让语文课根植与师生的生命中,必须得加大输入(阅读)与输出(写作、反思)。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会让多少人望而却步。包括我自己,我在团队的介绍下看这本书,可能也是最近看得最仔细,比较喜欢的书,但是我都无法像很多同行者那样有更多自己的见解,既无法上升理论层面,也无法落实到一线实践。说实话,真心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学习者。
我只有这样安慰自己,只要我还在花时间做着,哪怕慢一点,也总会比之前好。接着,开启了下面的阅读《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教师阅读地图》。
从我们选择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开启专业化的研究之路开始,这注定便是一场戴着镣铐,练习舞步的过程,也是自我人生的一次次升华与提升,只为在课堂中,舞出更美的舞姿,走向彼此的生命的深处。在此,与每一位同行的语文老师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