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汉修先生》,不过一百来页,薄薄一小本,没有动人的故事,没有惊险的情节,但这本小书却被入选“国际大奖小说”和“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这是一本讲述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成长故事。
这个叫鲍雷伊的孩子生活很不顺利,父母离异,转学,经常有人偷吃他的午餐,家境窘迫,妈妈工作很忙碌......生活给他发了一手烂牌,他有不学好的理由,完全具备成为一个坏孩子条件。
鲍雷伊的学习成绩估计也很烂。在书的开头,他才上小学二年级。他给作家写了第一封信,仅有一句话,还有错别字,到后来文笔的流畅生动,感情真挚,鲍雷伊的写作能力大有进步,甚至在一次写作比赛中还拿到了荣誉入围奖。
爸爸妈妈离婚,他觉得又愤怒又痛苦。他一直都期盼着父母还能在一起,遗憾的是一直到书的结尾,父母都未能让他如愿。但他已不再愤怒,他已经能够理解父母,比较坦然的接受这一现实。他怎么会有些进步和成长呢?
第一,我觉得要归功于这位从未露面的汉修先生。鲍雷伊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读了汉修先生写的《狗儿的快乐秘诀》本书,很喜欢这位作家,便想到了给他写信。一位作家想必是十分忙碌的,即使有时间也有更重要的事情去打理,可是这位作家却经常不厌其烦的回复这个孩子的来信,在信中指导这个孩子阅读,写作,倾听鲍雷伊的心事和烦恼,寄给他明信片,也与他分享自己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在孩子的心中,汉修先生这个作家,这个照片般的存在慢慢的变得有血有肉,作家的真诚和关怀也打动了孩子,他慢慢的变成了鲍雷伊亦师亦友的知心人。对于孩子来说,亲其师才会信其道。鲍雷伊真的按照作家所教的,多看书,多听,多想和多写。他买了作家其它的书阅读,学会思考,多听(他记录了与妈妈的对话,像演戏写下台词一般),坚持写日记,在这频繁的书信往来中,鲍雷伊越来越乐意拿起笔来写作,并且越写得越顺畅,内容越写越丰富,尤其是描写林中蝴蝶的部分,写得十分的神奇唯美。
第二,当然是他的妈妈了,鲍雷伊的妈妈一个人带着他,工作很忙碌很辛苦,赚钱也不多,但是这个妈妈要求儿子“一定得回答”汉修先生的问题。理由是“作家跟其他人一样在工作,如果您肯抽出时间回答我的问题,我也应该回答您的问题”,不能“一辈子光会期待别人帮我做每件事情”。同时她也很有策略,一直没有去修理家里的电视机。就这样,鲍雷伊足足写了6封信才把汉修先生的问题答完。他的回信一开始是极不情愿的,被逼迫的,但随着信件一封寄出,竟然有些意犹未尽。在这件事情上,妈妈教给了他责任感和担当,在提高他的写作能力方面,妈妈也是强有力的推手。
第三,缘自于学校里的老师们。鲍雷伊的校长法兰德林先生一直在默默的关注这个新转来的孩子,当他有午餐盒被丢想做出过激举动,当他不能早到校在路上退着走的时候他都及时的注意到并且妥善的处理,让他觉得自己并不孤单;老师发现他的作文写得有进步,及时的称赞了他,给他动力;图书馆员注意到他的借阅喜好,当有汉修先生的新书来时,第一个就把书借给了他,这让他的感觉到自己是被人关注的。虽然爸爸妈妈离婚,转学,窘迫的居住环境让他时常会痛苦和愤怒,但是这些周围的善意、温暖和鼓励融化了他的敌意,化解了仇恨,给了鲍雷伊生活的勇气和向上的动力,让他能安心的拿起笔去记录下生活。
第四,爸爸和妈妈的同事、朋友们。鲍雷伊的爸爸是个长途货车司机,虽然工作很辛苦,工作的环境有很多不便,但是圣诞节依然不忘记给他买礼物:一件正是鲍雷伊想要的羽绒服;绕路回家看他,给他打电话等等。虽然他们已经不在一起生活,但是依然可以感受到爸爸的爱。妈妈的同事凯蒂阿姨,经常给鲍雷伊准备美味的午餐,邀请他去玩,等等。还有同学培瑞,愿意跟他做朋友,经常在一起玩。
鲍雷伊走出懒惰,无助和愤怒,他朝着一个振奋人心的方向在发展,这固然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但是,如果没有身边人的善意,他的人生可能已经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回顾我们的生活,每一个孩子可能都是鲍雷伊,希望我们也都能做他身边那个充满意善意的人,因为一个不经意的鼓励,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切的眼神,都可能影响一个人,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