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的7月22日到31日,我参加了2021年湖北省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培训。现在将培训期间的我所学所得,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汇报。
在为期10天的时间里,一位位名师和资深专家学者的讲座,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深邃和宽广。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教育故事以及他们的教学理念、教研能力、写作水平,让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学,然后知不足”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整个培训期间我获益颇丰,今天我想将我感悟最深的三句话在这里和大家分享:1、要敢于跳出舒适圈。2、提炼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3、成长为具备教研写一体化能力的教师。下面我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我的暑假培训进行分享。(教育心态上,教育思想上,教育行动上)
1、跳出舒适圈,跳向学习圈,从教育心态上打破“天花板”。
所谓舒适圈指的是在某个区域内一个人表现出舒服、放松、稳定、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能够用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去处理各种情况,教师这个职业性质决定了它本身就很容易营造成为一个舒适圈,老师们吃着老本教育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但是试想一下,难道我们要用过去的知识来教现在的学生却期待他们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吗?在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几十年如一日,凌晨六点起床读书的杨邦俊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不易。在陶醉在背诵诗歌之中而滑倒至胳膊粉碎性骨折的吴又存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热爱的艰辛;在闭门不出潜心写作的唐静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付出的无痕。正是他们敢于跳出舒适圈,跳向学习圈,从教育心态上打破“天花板”,才走向了教育的更深处、更广处。
2、提炼教学主张,从教育思想上构建“创新区”。
教学主张是指基于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及学科课程目标内容的准确把握基础,在教学实践的土壤中形成的富有特色、高度统摄的独到教学见解。无论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的涂玉霞老师的“原汁数学”、唐静老师的“静语文”、亦或是武汉市光谷第二十一小学王华荣老师的“智趣数学”、翟爱华老师的“润•真语文”、杨邦俊老师的“人本语文”以及黄冈市明珠学校余振兴老师的“趣味数学”,这些名师大咖们无不扎根课堂实践,以课例为载体,以学生为对象,生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著名教授余文森曾说过:一个教师即使著作等身,荣誉无数,如果缺乏自己的教学主张,从专业上讲,他依然还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门外汉”。而作为一名从业8年资历尚浅的教师,关于教学主张的提炼我还在路上。
3、教研写一体化能力,从教育行动上获得“交响力”
培训期间,名师们讲到最多的就是让老师们一定要培养教研写一体化能力,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最不缺教学经验,有的老师也不乏教研能力,但是很少有教师可以通过写作将自己的教学实践记录下来。唐静老师出版70万字的《静语文》一书,王华蓉老师的《智趣小语》、《智趣点燃课堂》等书籍,教育部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杨邦俊老师出版《语文人本教育》一书,涂玉霞老师出版了《100节让你脑洞大开的原汁数学课》《原汁数学“开放式教学”研究随笔》《在读来读往的世界里》等系列丛书。张家海老师著有《找到做教师的感觉》、《做一个不再倦怠的教师》两本教学专著和400多篇的教育随笔、教育论文。如果说教学是“生产基地”,教研是“实验室”,那么教育写作就是“在生产基地上推广实验室研究成果。”培训归来后,我尝试将写作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正如名师们所说:最难的是开始。对自己不设限,给自己信心后,我慢慢从最开始的绞尽脑汁到后来的渐入佳境。因为写作的缘故,我发现自己也变成了生活的有心人。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追随名师们的步伐,做一个对得起课堂、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