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什么?”
“不知道,去食堂!”
“那你帮我带一份吧”
“要不咱们定外卖吧”
这应该是宿舍里司空见惯的对话吧,每天在不同的宿舍重复上演。最后的决定是定个外卖吧。好不容易望眼欲穿地等到了外卖小哥终于给打了电话,但是发现谁也不愿意下楼去拿,商量了一下最后的决定是:
要不咱们顺根绳下去吧。
大学逐渐成了“惰性发酵室”的代名词,大学生都逐渐成了“懒癌”患者。
从6岁入学开始,一共12年的学生生涯里充斥着的就是上课、作业、考试。我自愿或者不自愿的被灌输着考学考学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整整12年的时间,我们一直都坚信高考定终身。那个时候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场考试,初中为了中考,高中为了高考。好像这是一个学生前12年的目标和使命。到了大学突然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了,曾经被视作信仰的那场考试也成了我们的成年礼。左脚踏进了大学校门,紧跟着右脚踩碎了一个叫目标的东西。
在成为大学生之前我们好像永远被老师和父母约束着,在学校老师让你好好听课好好完成作业,在家父母让你好好写作业好好听课。我们要做的就是服从和听话。大学里再也没人在耳边重复不断我们听出茧子的话,要不要去上课成了我们可以选择的一件事儿,要不要参加集体活动要看心情,没人要求我们起床晨读,没人督促我们时刻锻炼身体……渐渐懒散的氛围开始萦绕和充斥在大学的生活。
如果我问,高考压力大吗,我行经过的高考的人百分之九十都会回答我:很大。
也是因为这种压力让我们支撑着熬过了数九的燥热和寒天不亮的清晨。进了大学,生命中再也没有高考,没有考研和找工作的压力,所以开黑成了生活必需品,睡觉是生活调味料,学习成了大学生活的奢侈品。
应该大概是在父辈的那个年代,大学生还被称作“天之骄子”,因为教育条件有限,因为生活环境恶劣,在那个年代的人看来能考上大学是被深得上苍宠爱的人。随着年代的更迭,政策的变化还有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渐渐成了一个普遍的身份。大学也开始变得更像是一个小社会,它见证着一些人的风生水起,也同样见证了一些人的颓废不振。
当大学生开始催生“懒人经济”的时候,大学生振臂高呼“我们拉动了国民GDP”,其实这真的算不上什么开心的事儿。我们承认,国民GDP需要拉动,但是相比如在床上躺着拉动的GDP,社会可能会更爱你的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