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将刊发于今天的《教育时报》,估计会有删改。
一直以来中小学教育总是热闹在各种响声中,一方面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素养;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校长教师专业化;管理体制改革、绩效考核;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学科整合、走班跨班……另一方面是名师跳槽、教师罢课、学生自杀、师生互殴……尽管这一个个个案好象不久都被捂在一个又一个“闷箱”中了,但它们的回声也是很令人心烦。近一个阶段从个别教育厅的官员到个别校长、老师正相当热闹地讨论,推介寒假作业创新,并由转而成为作业教学研究,甚至还上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某教育行政官员还发表了关于作业教学的专论,于是旗下有个县教研室甚至立马颁发了一个关于加强作业教学的指导意见。可以预料,在那里作业教学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趋之”是也。
尤其是互联网语境下,不少官员、专家、校长与某些学校,是深知各种传媒的工具价值的,他们总是热衷于爆出一些新动作、新名词、新术语以赢来更多的追随者,获得更多的利益。因为“每一次传播行为及其发送者和接受者,都有一套特定的目的和原因”:或为得到赞扬、或为得到安抚、或为等到更多的关注、或为树立更大的山头。这就难怪某些专家、校长集媒体人、出版商、江湖郎中为一身了。
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说,人类的言行不过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工具,本质上与其他工具比如绳子、棍子、盒子等无异”。“就发号施令而言,言语的工具性是十分明显的。发号施令时……说话人通过命令让追随者做事。实际上,他无需抓住对方的衣领,在推搡中迫使人去做事;凭借他发布的命令,他就可以得到预期的结果。”诸如此类的虚张声势就如儿童们的哭闹,妈妈就会抱他们,抚摸他们;还可以少花力气就可以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细细想来,中小学教育的许多热闹不外乎就是这么来的。
面对嘈杂的社会,功利的心态,消除回声不是教育本身所能为,更不是学校所能为的。但当我们冷静下来审视这些现象的时候,或许会认识到这不少声源却是与教育有关的,甚至是教育本身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固然需要行政体制的变革,但从教育内部来看,或许只有当承担教育只能的学校本身安静下来,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个孩子才能找到自己心灵的栖息之所。
费尔南多•撒瓦特尔认为“教育任务具有保守主义的一面”,保守主义是强调既有价值或现状的政治哲学,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哲学层面的保守主义提醒我们,当激进主义盛行的时候,我们要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保守主义的态度和方式。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学校外部世界某种冠以“经验”、“奇迹”、“样板”、“模式”的之类的东西忽然间甚嚣尘上时候,当各种评比、检查、验收、督导等不可抵抗的“评价”、“检测”扑面而来的时候,作为学校管理者是不是应该以谨慎的态度来回望历史,守住那些已经被历史和时间证明了是正确的方式和经验的东西,以提醒自己不要脑发热,一股劲地跟风呢。
学校教育需要一种安静祥和生态,这种生态能让每个孩子自由活泼地在学校各个角落行走,奔跑,安坐,发呆,嬉笑,大打闹的,甚至甚而至于让孩子忽略了上课的铃声。“孩子们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同化或吸收能力中,教育自身是天性的或固有的,不要忘了,最好的老师所能做的也只是教,真正学习的伟大主人是孩子们”教育能做的,则是对孩子们的种种行为的呵护与提醒,乃至帮助,并在许多看是不经意的情况下传递给孩子应的恬静与闲适,而不只是一股脑儿地想着如何让每一堵墙如何成为规训的工具,或者让学校的每一个因子(如作业、游戏之类)都成为一种“课程”创新。
其实我们的传统哲学也是倡导保守主义的,道家的“抱朴守中”,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如此。在力主回归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今天,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官员与实际的教育管理者是不是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抱朴守中”与“中庸之道”,而不是一味地用“抱朴守中”与“中庸之道”之类去要求教育那些异见者呢?作为一方的教育行政官员与实际的教育管理者,是不是应该从“抱朴守中”与“中庸之道”的哲学中提醒自己恪守本分,提醒自己少一些跨界行为,多一点边界意识呢?教育,许多时候不是做得越多越好,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官员做官员的事,校长做校长的事,教师做教师的事,家长做家长的事;学校做学校的事,社会培训机构做培训的事;上学做教与学的事,放假做休闲的事。各尽其责,各司其事,恪守常识才是正道。
须知教育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更需要顺乎天理,尊重自然,多一点“无为而治”的意识,许多时候,无为远甚于有为,学校管理者与其它行业的管理者相比,恐怕更需要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识。所谓无为而治,并非不治,强调的是不乱为,不妄为,强调的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要恪守道德底线,坚守教育伦理,当然还要要符合社会规范,顺应时代需要。
哲学层面的保守主义并不等于因循守旧,主张的是在在吸收与同化中有所发展,有所提升。学校教育要坚守教育为人的目标,不偏离,不扭曲教育应有的目标和主张,并持之以恒在践行主张的道路上,中正、平和,看准了方向稳打稳扎。教育者唯有始终保持对生命,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方能不为外界的种种喧嚣所干扰,甘于在寂寞中慢慢前行。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