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笔写教学反思前,我又反复拜读了几遍王博士发表在简书中的一篇文章《少才是多 无才能有 慢才会快》,没讲公开课之前真的很难体会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教育真谛。今日重新拜读感触颇深。下面结合我今天下午的讲课与王博士在文章中提到的教法进行对标,找一下自己离“以生为本”的课堂差距有多大。
我的“满格课堂”对标“少才是多”。记得第一堂公开课王博士点评时对我说过:一节45分钟的课,最多两个实操实验,多了可能效果不是很理想。我很认真的记录下来,并信誓旦旦的说下节课一定改。结果今天的实验课又有两个以上的实操实验。“我怎么了,明明一节课完不成两个以上的实操实验,为什么还要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上完课后的我一直在反思、在自责,实践已经证明了不行,为什么自己还是一意孤行去做。也许就像文章中福州金山中学陈蕾老师在教学反思中写的那样,放下“执念”其实是一件蛮难的事情。我的满格教学也许就是我的“执念”,把一节课设计的满满的,学生没想的点,我先想到,然后在课堂上牵引着学生去探究。提前预设是应该的,但这是学生喜欢探究的问题吗?
王博士在“少才是多”教学法中提到老师要做到“三少”第一少是占用时间要少。学习是学生的事情,也是学生应该负起的责任,试问自己,学生的担子你替他担了多少。比如本节课中有项活动“通过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你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吗?”我设计的这个环节是没问题,学生在小组观察了蜡烛燃烧的现象后,说出了很多相关的问题。有学生说蜡烛和蜡油的关系,有的学生说出滴下来的蜡油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了能引出下个环节我要探究的问题:蜡油是否是新物质?我课前做了点铺设,提前跟一位学生提了一下。事实证明这个学生没说之前,其他学生也能说出有关类似的问题。你为学生挑的担子还真不轻。减少掌控、主导课堂的时间,把时间、位置还给学生。
王博士提的第二个少:老师给的提示要少。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了让学生根据我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探究”出新物质,我采用手把手式引导的方式,王博士在点评时提到,你提供的实验材料很丰富,能否让学生根据实验材料去探究蜡烛燃烧到底能产生哪些新物质?打算讲这节课之前,我其实跟张琦老师有过交流,当时的聊天原话是:张老师,我打算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投票选最佳方案,进行实操。结果,今天讲的课不但没有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反而是收紧了。原因何在?对学生不放心,对自己的课没有信心。顾虑太多,万一学生get不到我设计的点怎么办?我的课可能进行不下去。于是验证是否产生水的实验时,我出示了干冷烧杯。验证是否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时我出示了实操步骤和澄清的石灰水。应该学生挑的担子,我又帮着挑了。
教路漫漫,不能再挑学生的担子了,以生为本的差距还很大,行则将至,加油!
今日反思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