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经调查是一女乘客因坐过站不能下车而与司机互殴,导致车辆失控坠落江中。15条人命,就因两人的一时冲动与愤怒,从此错过一生。
我们如何化解“愤怒”?
女乘客因为愤怒冲动而击打司机,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那么,愤怒的情绪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
情绪的产生与我们的大脑结构有着紧密的关系。据有关研究,前额叶是大脑中主要负责自我控制和管理冲动的区域,所以前额叶是管理愤怒情绪的一个主要的大脑区域。
前额叶主要负责人的计划、记忆和注意力等自我管理相关的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抵制诱惑,抑制愤怒和冲动的爆发。当前额叶受损或出现异常,人的性格和行为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愤怒情绪的产生,是我们对外界负面事件发生时的一种反馈,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它能够进行自我保护,向外界表达我们自身的意愿,维护利益。
但是,愤怒情绪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如果超过一个度,便会导致行为失常、过激,无法控制,冲动之下做出破坏性的行为,就如重庆公交车上那名争吵并用手机击打司机的女乘客。
那么,我们该如何控制愤怒情绪?
1、设置“冷静期”。当愤怒产生时,设置一个“冷静期”,让愤怒的情绪在大脑中有一个缓冲和冷却的阶段。等愤怒平息下来,理性回归之后再做决策和行动,避免一时冲动的发生。
具体怎么做呢?比如,可以自己先在心里默念数数,从1数到10,然后再去思考如何行为。也可以闭上眼睛,什么都不要想,一分钟后再睁开眼去做反应。
2、进行换位思考。愤怒往往是因为感觉自我利益受到他人的侵犯而产生过激反应,这个时候不妨跳出自己的立场,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客观地探求事情发生的原因,从而避免偏激的产生。
如果女乘客当时能够明白公交车司机拒绝停车是因为交通规则和公司规定的限定,而不是针对她个人进行为难,或许就不会做出过激反应了。
3、正确如实表达个人需求和感受。当愤怒产生时,不要直接指责对方或要求对方怎样做,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应该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如实地表达出来,告知对方情况,方便对方也进行换位思考,明白自己的难处。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寻求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如果女乘客当时能告知司机自己因为错过站会迟到等问题,希望能尽快下车,司机也会理解她的难处,尽快安排到下一个站让她下车,也许还会告知她如何换乘可以早点回去。
我们如何化解“冷漠”?
这次事件发生后,网上有人指出,如果在女乘客和司机争执、互殴时,能够有其他乘客上前劝阻,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是的。但为什么当时其他乘客无一人站出来进行劝阻?如果是你在现场,你会不会这样做?自问我自己,也许我也不一定会站出来。
或许不能单纯地指责其他乘客太冷漠,这是一种人性的表现和本能反应。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会追求“社会认同”。当人处在群体环境中,会根据在场其他人的行为来做出判断和行动。当他看到其他人都没有做出某种行动时,为了保持跟他人一致,避免出错或带来惩罚等消极反馈,自己也会选择采取静观不动。
有个著名事件就很好地反应了这个现象。美国纽约的一名女子在深夜的街道上遭到谋杀,尽管当时周围许多房子里的人都听到了呼叫声,目睹了凶手的行为,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止凶案的发生。
这仅仅是因为那样围观者冷漠或害怕吗?并不是,而是因为有种“多元无知”和“责任扩散”现象的存在。当情况模糊不确定时,群体便无法做出反应,或是存在误解,认为会有其他人知道该怎么做,会站出来行动,其实是所有人都不知道也没有行动起来。
只有消除情况和认知的不确定性,明确对象和责任,才能促使群体有所行为。
比如,当你摔倒而站不起来时,对着某个人直接说出“这位穿红色外套的大姐请扶我一下可以吗”,比你仅仅喊一句“大家来帮帮我”要有效得多。
如果重庆公交车司机当时能够喊一句“坐第一排的乘客过来帮我拉一下这位大姐”,那么也许其他乘客会马上就站出来协助劝阻。
当然,情况不一定会如想象中的那般乐观。如果现场有人可以主动挺身而出,就显得难能可贵,这个人便成为“破局”的领导者和英雄。就如另一起乘客干扰司机的事件中,那位奋力一脚踹向干扰者的男子。
而有一个既定明确的奖励机制,也是破除“多元无知”和“责任扩散”导致的群体静默,刺激和鼓励人们承担责任、采取行动的有效方法。所以,这就是见义勇为为什么那么难得,为什么需要提倡,也为什么值得进行大力奖励的原因。
逝者已逝,但求安息。再多的愤怒、指责和“如果”也无法挽回这15条鲜活的人命。
我们生者能做的,只有深刻地认识人性复杂的一面,继续反思和吸取教训,避免悲剧的重演。
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在关键时刻鼓起勇气,做一名“破局者”,既是救人,也是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