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孩子,跳厕所墙、挑衅老师、考试不及格被老师罚站,上课接话被撵出课堂,每天这样批评、罚站,孩子觉得很有趣,而且有同学陪着。妈妈学习专业课,理念有所转变,妈妈困惑:怎么帮孩子走出困境? 回顾孩子成长过程:几乎在斗争中度过,小时候,父母把物质给予当成爱,爸爸批评指责,一天打八遍,也觉得是爱孩子。夫妻当孩子面内斗(吵架)。爸爸去外地,母子俩把爸爸边缘化,母子俩都认为不需要爸爸,母亲想离婚,导致孩子天天担心父母离婚、怕影子、想找伴儿。妈妈处在忧郁的状态,孩子说:自己不快乐,通过吃药、治疗一年多的时间孩子好转,夫妻依然没有意识到教育问题,继续严重批评、指责、打骂孩子,妈妈的立场发生变化,和爸爸一块收拾孩子。后来有了弟弟,孩子和弟弟斗,吓唬弟弟,又和妈妈斗,妈妈把孩子书包扔到楼道里(看谁家好,让孩子到谁家去),让孩子滚,孩子就恨妈妈,不尊重妈妈,让妈妈滚。
回顾孩子的成长史,几乎是一部斗争史。除了孩子说自己不快乐了,那一年先不斗,先给孩子治病,有一种心理学说法,比如:孩子得这个这个病,那个病,所谓的心理疾病,它指向的都是渴望得到爸妈的爱。它是一个深层逻辑。(我看到孩子一生病,家里面战火停止,但是病好,战火重新燃起,每个人都进入自己的战壕里,妈妈居然跳到爸爸的战壕里,开始一起对着孩子开火)。 孩子从小在这个环境中长大,到学校里面进入另外一个战场,开始跟老师斗,孩子用这样的态度对别人,反过来,老师对他罚站、撵出课堂,孩子的注意力焦点放在跟老师斗上面了,也找到心理支撑,这种斗很有趣,还有同学陪着说话,小学就这么斗过来的。
如果孩子没有办法在家庭环境里被爱、被善待、在真正的爱的语境里面生活过,那么孩子的斗争模式就会一直延续下去,这么整时间长了,他会跟所有人对抗,如果孩子反复被伤害,他会恨所有人,恨社会。
能帮孩子走出困境的不是杨老师,也不是其他人,是父母、家庭(孩子处在战斗模式,我们还能善待他,用爱去面对他)。他在这儿才能学会新的生活生存方式。比喻:这个孩子就像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一样,从小生活在这样的战斗模式里,你突然让他退役,他不知道怎么去生活,他只会战斗、只会对抗。
父母是他最后一根稻草,能帮助他学会生活的人。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去爱,学会与人和平相处、学会看到人身上的优点、亮点,学会与人合作,而不是对抗和战斗。 学校不是负责干这个工作的,而家庭是的。
例子①:一群士兵在战斗,屠杀平民,突然一个孩子手里拿着花走向士兵,所有士兵都把枪放了下来,那个世界在那样战争的场面,瞬间充满了爱,被一个孩子在这爱的语境里面,一下子所有人都放下了枪。“和平”。
例②:看《乐队的夏天》,有一个乐队成员,一般搞摇滚乐的比较有个性,节目组找的嘉宾是一个五六岁小女孩儿,分到他组里,看到那么有个性的男子,看这个小女孩,瞬间柔软温柔的,不知所措。你让他摇滚可以,但是看到小女孩的那一瞬间,一开始不知所措,后来排练完之后,对小女孩恋恋不舍。那样一个男人,其实在这个时候我们都看见了爱,在爱面前,无论你是谁?人都能瞬间柔软下来。 今天案例中的孩子,如果能让他看到柔软的一面,他也能瞬间柔软下来,退出战斗模式。
关键是谁让他看见?谁是他那个小女孩?谁会举着那一束鲜花走过他的面前。让他放下武器,不再对抗。“父母”。父母心底那无条件的爱,那个柔软的生命状态,才有机会给他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