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是什么让有些信息能够迅速流传?公众号很多,是什么让有些公众号能够迅速走红?为什么有些文章能够被别人广为转载,有些却无人问津?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疯传》,作者是美国的营销大师乔纳·伯杰,结合这两年新媒体运营的心得,我做了一些解读。
1、铸造属于自己的社交货币。
其实人是喜欢分享观点的,就像喜欢消费一样。比如,买了个iPhone最新款的手机,要分享一下吧,最起码发空间状态的时候,标注一下是用iPhone7 发的;去国外旅个游,你要分享一下吧,否则这趟国外岂不白去了。
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平常都喜欢在朋友圈分享些什么东西,美美的自拍照、旅行的照片、幽默的段子、意想不到的礼物、有深度的文章。
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要在朋友圈分享这些,因为朋友圈已经成为一个社交的场地。我们很少找某个人单独聊微信,但我们会在朋友圈给他点赞,评论他的状态。如果你发了条朋友圈,发现没人点赞,没人评论,你可能会非常不爽,甚至会去删了这条信息。因为,朋友圈的状态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货币,我们谈论它、分享它。
大部分人都是比较注重形象的,人们都希望自己看起来更加的时尚、更加的富有以及更加的具有内涵。因为我们需要在朋友圈构建自己的形象。
2、信息传播的诱导因素
跟一些热点,取一些引人注目的标题,也就是所谓的标题党确实可以引起大家的关注,但这都是短暂的。热点过后,或者阅读过后,读者对于文章并没有留下过多的印象。这是因为你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一个具体的使用情境。与其选择引人注目的话题,还不如考虑话题流传的情境。
比如,凉茶品牌加多宝,他就使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情境,就是吃火锅。每次我们吃火锅的时候,就会想到喝加多宝。
就像我的公众号,他的定位是PPT,进而是职场,只要你做PPT没有灵感,你可能就想到我的公众号。
3、用有感染力的文章,激发用户的即时情绪
人都是感性的,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我们的行为经常受情绪的影响,有些情绪事件,能够激发人们分享的欲望。
去年奥运会,女排夺冠的时候,我的朋友圈,洋溢着女排夺冠的喜悦和激动。那期间,关于女排夺冠的文章特别容易获得高阅读。
还比如,最近的“韩国萨德事件”,各种文章也是层出不穷,这里我就不说了,但大部分的文章都在传达一个情绪,那就是愤怒。
不过,这些情绪事件还在讨论之中,因为有些情绪能够增加人们的分享欲望,而有些情绪会破坏人们分享的欲望。像敬畏、兴奋、幽默、生气、愤怒这些情绪特别容易唤醒人们分享的欲望;而满足和悲伤这样的情绪就比较难唤醒人们分享的欲望。
4、在事物流行之前,先制造假的流行
人是喜欢跟风的,当我们看到别人都在使用某个产品或者看某篇文章时,我们不自然的就会跟随。
比如小米手机刚开始的时候采用的饥饿营销,就是让我们误以为该产品很流行,因为市面上很难买到。
还有比如,很多人喜欢给自己的微博先买几万的粉丝,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还不错,挺多人关注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关注。
街上那些做信息采集的工作人员,他们会提前在单子上填一些信息,手机号码之类的,这样后来者才会放心的填写。
因为人是喜欢模仿的,当事物已经流行的时候,我们不自然的就会去跟随。
5、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信息
假如社交货币是信息发送者利用共享行为改变他们形象的途径,实用价值则主要针对的是信息接收者。你可以把共享实用价值看成是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所以,只要用心打磨自己的产品或者文章,给别人产生了价值,他就会向他的朋友推荐。
这放到公众号中,可能就是用心写干货,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文章。虽然写干货涨粉没有鸡汤文那么快,但他的粘性强,用户的价值高。
6、学会讲故事
喜欢听故事和分享故事,这是血液里就流传下来的传统。我们从小到大,听了太多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些主题,都在传递着某种思想。比如,“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说谎;“灰姑凉”的故事告诉我们好人有好报。
现在一些大号的作家,都是讲故事的大师,我曾经研究过一些咪蒙的文章,发现她的文章都是通过3-4个故事,串起一个主题,情节的叙述从本质上比基本的事实来的更加生动,也更能吸引人去分享。
今天分享的是事物流行背后的秘密,概括起来讲就是:我们的产品和思想需要包含社交货币、容易被激活、能够刺激情绪、有公共性和使用价值,并融入到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