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不乏少数,政治人才也是济济一堂。然而兼有二者姿态的大业成就者却少之又少,曹公孟德便是其中之首,纵观历史,与他并肩的绝无二人。
——题记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曹操。
那时候只是单纯地觉得他坏,他狠,而论各方面,他有数不出一个“之最”。那时候我并不了解什么是正统这一概念,也不知道历史上的孙曹刘三人都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提到曹操,便也只有“曹贼”相称。
后来大了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突然对曹操这个人物特别有兴趣。重新接触这个作品的时候,便开始对这个人物产生了好感,甚至是佩服之情——仰慕他的气魄与才华。
罗贯中自是有“尊刘贬曹”之意,他的阶层,他的思想,以及他自幼受到的影响,都确定了,他在整篇小说中,将曹操塑造成一个谋权者。顺应民间的主流意愿,也支持了民间的主流意愿,使得以现今人们形成一个大体的固定形象。
但是长大了再读,读的多了,读的深了,开始试着从各个角度,去了解,去感受曹操这个人文学魅力和个人魅力。无论是从曹操的被选入课本中的诗、还是对于课本之外的浅显的理解,都使我一次比一次更加钦佩他的才华。这个人,如今在我眼中,是一位浪漫而富有文采的政治天才,是一个拥有治国之才和霸主之气的诗人。
鲁迅曾经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为什么鲁迅这样说?如果按照某些“正统”论,或者是民间多数认为的“曹操是奸臣”,而渴求明主的说法,我觉得这是十分勉强的。鲁迅本身所处的是阴暗的、腐朽的,封建时代奄奄一息之际。作为新思想的领导者,而且又作为个性极强的学者,我认为这是一种文人间的“赞赏”或者说是“崇拜”。他认为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率性的人几乎都是有共鸣的,而敏感的周先生大概也是从千年前乱世中一位枭雄豪放不羁词句中读出了“志在千里”气魄而顿生敬佩。
论军事与政治,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典范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八月,袁绍大军驻扎官渡,依沙为屯,东西数十里;曹军士卒人不足一万,伤者二三千,缺粮。然而两个月后,十分热情地接纳了对袁绍失望之极的许攸和许攸带来的计策,而后打连夜轻兵急袭乌巢,袁绍惨败,被逼渡江。次年三月,击袁绍于仓亭。他以他的雄才大略和用人的智慧,搬动了历史的岔道口,在战争史上留下传奇的一笔。
建安七年,曹操屯兵谯县。此时的他不禁发出了“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的感叹。这不禁也令人生疑。曹操大军也曾大肆屠杀过守军和百姓,而反观他此时却又有如此的感叹。事实上他也有举动,他下令从他起兵以来,将士们凡是牺牲没有后代的,让他的亲戚过继作为他的后嗣,官府分给他们田地,配给耕牛,设置学校,派专人教育他们,给他们修建宗庙,使他们能够祭祀自己的祖先。他说“若皇天有灵,他死亦无憾”。他也留下诗歌,感叹诸侯联盟间的互相暗地中伤,依照实事和百姓疾苦抒发感慨。我解释不清,而历史或者学者们说,他是一个集善恶美丑于一体的,圆滑而多面的艺术家和政客。而在历史上,他这样做也的确是推动了黄河即及中原一带的恢复和生产力发展。对于功过是非、历史上自是有公道评价,但是我认为这不能掩盖他的杰出、他的卓越。
论才华,他善书法、诗歌,也有的说他精通音律。他或许某一个方面没有十分突出,但是每一样的得心应手,却能够是曹操在历史人物或小说人物中变得十分夺目。历史上文人与政客似乎永远是对立的。司马长卿写得一手好赋,但其但功绩之多是出使西南;太白诗仙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但是他却仕途蹭蹬。仔细想想,前者是生于文景之治,后者是处于盛唐社会。和谐和安定中,似乎是给了骚人墨客的锐气一种不小的打击。如此看来,曹操的才华与抱负,在一定程度也是因社会的动荡不安而成就。所谓“乱世之奸雄”在合适不过了。他那吞吐宇宙的气概,“宁可负天下人而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帝王傲骨,大概也是他能够“被成就”的必要条件吧。
他的文章很有意思。对于抒发志向、谈论自己的政治见解的文章,他是直率而毫不掩饰的。对于权力,他无讳承认自己是想要权力的,而且不会做出让步的。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这也更看出了他对于当权者心理的把握到位透彻和远见卓识。对于求贤的诗歌也更令人感到新奇。古来求贤纳士者数不胜数,而把这种渴求写进诗里,还写得气派而广博的,怕是只有曹公一人。而他的其他诗歌,哲理、寓言、或者是对于“长寿”的追求则使他的语言变得明丽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那一种凭龙御风,饮琼浆玉露的悠然;遨游八极,共仙人相对时的惊惶和惊喜;心恬澹,无所愒,骖驾白鹿访天上之门的豪情——让一介帝王霸业者,一位精通兵法的政治家多了些艺术的光彩,文坛政事摆弄自如游刃有余。他的诗直接反映出了他作为领导者成功的原因,一代枭雄而心比天高,他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不仅是一的艺术化的小说形象,更是一为传奇色彩浓厚的豪杰,不可多得的人才。
“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魏书》
现代研究三国历史的人越来越多,而对于不同的人物争议也是越来越大。对于曹操也是相同的。他是否真的去刺杀董卓,是否真的杀了吕伯奢一家,是否是权力摆弄下的受害者(虽然无法理解受害者这种逻辑但是还是有些人提出来的),又是否真的逼死了荀彧,这些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曹操与其他人不同的是,自古以来,他背负的骂名已经不少,而他本人的确也有过残暴的行径,再多的负面消息我认为这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多样的、深刻的而又令人捉摸不透的男人,我想买一成不变的,是后世对于他才华的敬仰。至于名利是非,自然也早已随着他曹孟德的名号,弥散在三国莫测变幻的风云之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