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引用傅雷给儿子傅聪的一封信中的话:“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确实地,那是一种非常令人神往的境界,一种常人很少能享受到的幸福。父子关系乃儒家所谓“三纲”之一,中国人将其与君臣关系并列,以强调其尊卑。千百年来,多闻代沟,少见沟通。西方人之父子关系,似乎也不和谐。古希腊有所谓“杀父情结”。父子代沟与冲突,从不间断。屠格捏夫有杰作《父与子》,将两代人的冲突与决裂,状写得细致而精彩。中西略有不同的,是中国人强调尊卑,长幼有序,乃至于“父要子死,不得不死”;而西方人趋向平等,冲突交锋,乃至于“杀父”。子女年幼之时,中国父亲多理性,多威严。而西方父子多感情,多和善。待子女长大后,中国父子虽同居而多隔阂,而西方父子常分居而随意。我观傅雷父子,其关系竟是中西合璧,独特非凡。
首先,傅雷是个标准的“严父”。我在许多傅雷友人的文章中了解这一点。傅雷在家,从不与孩子嬉戏逗乐。孩子们在父亲的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意玩乐。他甚至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作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这里有中式的严厉和西式的规范。坦率说,他的近乎严酷的严格施教并不值得提倡。我总觉得儿童教育还是顺其自然或因势利导的好。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他的独特的施教,培养出了像傅聪这样的一代钢琴家。他在儿子身上所化的心血,也是常人做不到的。我作为一个后来人,一个他的崇拜者,自从成了一个顽童的父亲,倍觉他的独特与非凡。他的两个孩子都没有入学读书。他甚至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承担了孩子的文化教育。当然,还紧紧围绕音乐教育这个中心。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说到练钢琴,那可是愈深愈难,越练越枯燥的事儿,我陪儿子试过两年,其苦自知。在傅雷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傅雷为儿子呕心沥血所留下的斑斑血痕。
人之爱子,谓之舐犊之情,乃是自然规律。所不同的,是爱之方式。我们读《颜氏家训》,读《曾国藩家书》等,皆可见做父亲的为人之道,拳拳之心。然而读《傅雷家书》感受到的,远不止这些。傅雷作为一代翻译大家,其艺术造诣极为深厚,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在他给傅聪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音乐方面的学养与深入的探索。他对艺术家的内心历程,体会得多么深刻,又多么细致。儿子在万里以外,准备一场重要的演出,爸爸在国内同时为之心跳加快。于是设想演出场景,设计应对策略。我们细读家书,处处可见父亲的这种心灵的关怀。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得到了这样的陶冶与教养,对于其成才,取到了何等重要的积累作用。艺术不同于技术的,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深入理解与广泛积累。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营养!
傅雷育子,正如他的翻译名著,也如他做其他诸事,可看出他以怎样的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心力,通过他的成才的儿子,对社会,对祖国与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最后必须重提一句,这个一生工作严谨的“严父”,待儿子长大以后,欣慰其儿子成了他的“朋友”。借用作家汪曾琪一篇散文题,叫“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样的父子关系,这样的艺术气息漫溢的书信,不能不令人心向往之。
你不可不读《傅雷家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