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如歌
卡夫卡说,写作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书桌边拉开。
世博在捷克文化周期间运来了一张桌子,卡夫卡的桌子。桌子不大,只有2个抽屉,搁板上放着订书机和墨水瓶,台灯亮着,电话是摆设,台面上有卡夫卡的图章和印泥。
曾经读过卡夫卡所有的作品,包括书信和谈话录,所以知道那张桌子见证了他所有的黑夜,所有深沉的梦魇,他可以离开心爱的女人,却不能离开这张桌子。当我看见桌子的时候,我看见了卡夫卡,在洞穴里,书写着比死亡还要深沉的睡眠。
1
地上贴了6个人形黑色剪纸,那是卡夫卡画的图纸。他总是将它们藏起来,不让人看,因为这是完全属于他个人的,别人无法辨认的象形文字。这些人物的透视都是在纸的前面,在铅笔未削尖的那一端,卡夫卡的心里!
画中的人从黑暗中来,又从黑暗中消失。那些画是卡夫卡从爱斯基摩人那里受到的启发。爱斯基摩人在要烧掉的木头上画几根表示水浪的线条,然后不断用火石摩擦,以唤醒它的生命之火。卡夫卡是想用文字唤醒这些人物的生命。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在一个奇冷无比的世界,而我们既没有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基础,也没有他们的裘皮大衣和其他为生存而必备的辅助手段。和他们相比,我们大家都是赤身裸体的。”卡夫卡说,“今天穿得最暖和的只有那些穿着羊皮的狼。他们日子很好过。他们穿的衣服正合适。而我们既不要自己的裘皮大衣,也不要借来的。我们宁可保留我们舒适的冰雪荒漠。”
2
卡夫卡有两个走得不一致的时钟。内心的那个发了疯似的以一种非人的方式猛跑着,外部的那个则慢吞吞地以平常的速度走着。这两个世界以一种可怕的方式分裂着,互相撕扯着。
敏感先觉的他早已看清了世界的本质,他预知了未来的世界将要发生的事,可怕的梦魇像拉孔奥的毒蛇一样紧紧缠绕着他。只有通过写作,才能解放头脑中的那个世界,才能平息那个世界的冲突以不致让自己粉身碎骨。如果不写作,他将被一只强大的手推出生活之外。
普通人的婚姻生活,并不适合处于两极世界中的他,只有文字是跳跃其上的唯一火花。曾经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他也想从这个风暴般的内心世界里寻找一个暂时可以避风的港湾,可是婚姻并不能平息那个内心世界的风暴,也许会更深地缠绕,也许如他所说,为了获得生活,就得抛弃生活。
他最理想的生活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里。饭由人送来,放在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面。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他唯一的散步。然后回到书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又马上开始写作。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清代袁枚的《寒夜》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中国古诗,他在给未婚妻菲莉斯的信中曾多次提及。而他的写作是需要孤独的,“不仅仅是像一个隐居者,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因此,艺术归根结底是悲剧性的”。卡夫卡从来没有把写作当成纯美学的事情,而是当成了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燃烧的过程。他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将自己燃烧。他终于被烧成了灰烬,被爱,被立于此岸的精神彼岸。
3
卡夫卡,堪称现代文学的鼻祖,却一直被误读。
由于受到国内教育的影响,读文章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去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若还要继续深入研究,就要查找作者的家庭背景,出生成长史爱情史伤痛史,接着就要根据查证结果来分析这个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文章了。其实,我们读文章至关重要的却是作品本身,时代背景,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想启示什么。
很多研究卡夫卡的人,太专注于他的童年和生活在父亲的阴影里,以及他为什么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终生未娶。也有人将卡夫卡与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来作相似性比较。《月》是根据高更的真实故事进行改编的。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高更抛弃了优裕的生活,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一直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自己是谁?又要到哪里去?最后他在塔西提岛找到了答案。而卡夫卡不是去找答案的,他早已知道了答案,那些令人心寒的答案,将他陷入巨大的恐惧之中,他不得不燃烧自己,以文字给人们警醒和启示。
看过卡夫卡小说的人总是不由自主地陷入他的虚无、梦魇和绝望之中,他几乎成了敏感、脆弱和绝望的代名词。若看了他的日记、书信和谈话录,就会明白小说里的人物全是现实生活中活鲜鲜的人,他选择了寓言的方式来揭露来预示事物的本质和将要发生的事。
他并不懦弱,所有的恐惧是因为他预知了将来,他看见了黑暗中的威胁,不仅是那些外在的敌人,还有那些隐藏在地球深处的敌人。“到目前为止,我尽管从来都没有看到过他们,但是他们出现在传说之中,我确信他们的存在。”“凡是我写过的事将真的发生。”事实证明,后来希特勒疯狂残害犹太人证实了他的预言“卡夫卡的梦魇世界……实际上已成为现实”。
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对他本人来说,他的写作是一种呼喊。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痛苦,通过这个痛苦,他使自己得到解放,去忍受新的痛苦。
无以计数的人陷入了卡夫卡黑洞般的虚无,包括曾经的我。他将自己藏在洞穴里,身陷黑暗的虚无之中,殚精竭虑地却是想向世人指引光明,他手中挥舞着的火炬穿着虚无的外衣,人们纷纷解读外衣,却没有看见火炬,没有看见那将他燃烧成灰烬的爱,那立于此岸的精神彼岸的爱。
4
世界有卡夫卡学,国内也在研究卡夫卡,有的作家甚至模仿卡夫卡的写作方式进行小说创作。如他说:“天才们的著作在我们周围燃烧出的洞穴是我们放置自身光亮的好地方。因此,源自天才们的灵感,即普遍的灵感并不只将人们引向模仿。”
对卡夫卡小说的单纯模仿,并没有太大意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和精神,飘扬在不同时代上空的那面最鲜艳的旗都被打上了不同的烙印。但丁的时代是《神曲》,歌德的时代是浮士德精神,卡夫卡的时代是虚无和荒谬,而我们身处的时代却是毁灭和拯救。
看看我们的周遭吧,灾难病毒每天都在发生。人与自然的关系走上了最危险的边缘,我们无穷无尽地从自然中掠夺再还以巨量的垃圾和废弃物,大地即使再厚德载物终将不堪重负。地震、海啸、台风、泥石流、极端的气候都是自然给予人类的警醒。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世界的尽头已不再是虚无,而是毁灭与拯救。这个巨大的摇摇欲坠的世界在呼唤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是人类唯一的出路。
因为看见虚无与荒谬因为看见事物的本质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在虚无的黑夜里,他将自己燃烧,燃烧成灰烬。卡夫卡赋予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是表现事物的本质,是去把握世界,而不是去抚摸世界,即使在寓言的实际上不能获得胜利,也要在寓言的意义上获得胜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