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定决心前往影院之前,我犹豫了很久。
虽然很想支持这部电影,却总是害怕看到让自己心痛的画面。
我以为这会是一部揭开疮疤的纪录片,所以下意识地想要避开这个疼痛的过程,就好像我不知道,它就不存在一样。
听起来像个王阳明的偏执信徒。
但在电影上映前的几个小时里,我突然觉得这样的自己简直太没有担当。
这让我回忆起了中学时代学习近代史的时候,每一次翻开课本都像是受难,那些丧权辱国的时间点如同大滴的墨汁,染在鲜红的时代记忆里,丑陋无比,再也抹不去。
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应该牢记这些历史,不代表我可以假装它们不存在。
那些痛苦、黑暗与压抑到窒息的过往,对那些被叫做“慰安妇”的老人而言,一定比任何人都更加难以回顾。但她们勇敢地说了出来,只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历史的真相。
在这一份勇气面前,大多数人都应该自惭形秽,我也一样。
所以我最终还是坐在了荧幕前,带着紧张的心情迎来了片头字幕。
我的紧张是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一点点消解的。
与我想象的不同,这绝不是一部充斥着说教与谴责的、带着鲜明政治偏向的影片,看电影的过程,反而更像是一个促膝谈天的过程。不是说没有悲伤,但即使是悲伤的时候,也是充满了希望的。
没有一眼望不到边的黑暗,只有刺破了云层的光。
那光叫做——勇敢地活下去。
片子没有给我们现成的观点,它只是在安静地陈述事实,向所有坐在那里的人展示老人们的生活状态,为她们提供一个向外界发声的场地。其实很多老人回忆起那段时光,内心都是痛苦难当的。她们的瞳仁已经浑浊,她们的眼眶已经凹陷,但她们依然有抑制不住的泪水。
当年大多数与她们一样的女子,都永远地留在了那个本该明媚鲜妍的年纪,被迫害致死,或者因不堪屈辱而自杀。留下来的她们,该有着怎样常人难及的勇气,才可以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幸存下来。更何况,她们已经承受了被迫害的屈辱,还要承受乡亲邻里的异样眼光。
但当我们真正走近她们、了解她们的时候,就会知道,她们的勇敢来源于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于她们而言,活下去,更像是一种责任。
片中的每一位老人都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她们大抵都曾经恨过,也许那恨意很难被时光消磨,但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她们心中更多的是对当下的珍惜。不论从前如何,她们都珍视着今天来之不易的宁静,她们心中充满了平和的爱,她们平和地生活着,勇敢地充当着历史的见证者。
但她们的放下不应该成为罪恶者逃避惩罚的借口,历史永远不会被抹去,已经存在的罪恶,亦不会随着受害者的逝去而一笔勾销。
“慰安妇”们的境遇是令人心痛的,很多人也在为了维护她们的权益而四处奔走,但收效甚微。
拍摄这部影片时尚且健在的二十二位老人,据说如今已经仅存八位。
片中有一位朋友说,如果早知道所谓的维权只能得到今天这个结果,还不如当初不去打扰这些老人,因为他们的拜访与宣扬,无疑是将这些老人本不愿再提及的过往赤裸裸地展示给了世人。
这句话让我无比心痛。
是了,我们不应该让这些老人的勇敢受到这样的冷遇,我们不应该假装看不见这些可以上升到民族屈辱的苦难。日本政府到如今都不曾向当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们道一句歉、赔一分款,这不是一个有担当的态度,甚至是应当被谴责的态度。
而我们的无动于衷,无疑是对这种行为的默许与纵容。
所以哪怕只是买一张票,坐在电影院安静地看一看这些老人,也是对她们的一份微薄的支持。
这是一部纪录片,没有商业大片的酷炫画面与环环相扣的情节,但其中静水流深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对历史的尊重与铭记,是一百部商业大片加起来也难以匹敌的。
影片片尾曲的歌词这样写道:
日头出来点点红,
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
只愁命短不愁穷。
歌词根据某位老人口中的民谣改编而来,那首民谣很朴实,却字字句句满含着乐观与坚强。
老人说,“这世界真好。”
是啊,这世界真好,即使有过苦难,即使那苦难滔天。
滔天的浪也终会平息,阴沉的天也终会放晴,今天很好,明天会更好。
希望正义终会还她们以公道,希望时光仁慈,让她们能在这来之不易的平和中慢慢走。
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