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阅读和写作
事实上读书真的是最便捷的路径去改变一个人,别人都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不过如此。
从2017年开始,我要求自己培养爱读书的习惯,制定了每年60本书的计划。一开始选书是真的很随意,想着要建立自己的阅读习惯要慢慢来。
第二年,我就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里的书籍,你会发现以前不喜欢的领域原来在生活中真的都很有用,我们需要去打破认知。
当你读得越来越多,你会发现自己懂的越来越少,想要了解的越来越多,更想要在一个领域里系统的了解。
通常系统的学习只有2个途径:
一是看网课。现在资源很多,比如网易公开课。
二是主题阅读。自己去选择相关主题的书籍,系统的学习。
我了解到主题阅读已经有1年多的时间,但这是我的第一次主题阅读,所以我想要分享。
为什么选择写作领域?
如果只不断输入,不断阅读,却不想办法做输出,我很快发现我看过的书几乎都忘了90%的内容,只能想起零星的片段。
输出倒逼输入,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分享是促进理解的好方法。
所以这次主题阅读我选择的3本书分别是:《写作这门艺术》、《完全写作手册》、《学会写作》。
(关于主题阅读选书的方法,我会在后面的文章里分享,这里我们回归到主题)
02 写作的基本流程
要说写作是一个很主观的过程,什么是写作?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个解释大概是:
写作就是把脑子里想的变成语言,再把语言变成文字,即写你所想。
所以大部分人不是不会写作,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实现转换这个过程。
每个作者都对写作这件事总结出自己的步骤,但大体白话过来大概6步:
1、确定写作目标和了解读者
2、筹备写作材料
3、头脑风暴
4、组织逻辑,理顺结构
5、请写四稿
6、务必修改
这是一套基础的写作流程,不是每一次写作都会从头到尾依次进行,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偏好,但一定会涵盖中间4步以上。
第一步,确定写作目标和了解读者。
比如,我现在读完一本很精彩的书,想要写一篇读书笔记或书评。那么我的目标仅仅是想抒发一下我的感想,或者想对这本书做一个中肯的评价,将其推荐更多的读者。这两种目标的书评写法也是不一样的。努力思考你的写作目标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起点。
另外除了私人日记,所有的作品都会有除作者之外的读者。就像即将要投放于市场的产品,你写作之前必须要了解你的读者以及他们的要求。其中有两个关键要素:
(1)信息。提供信息的黄金法则是:提出足够的有效信息并能够让读者就此展开行动。
(2)态度。你写作提供的信息让目标读者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们愿意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对哪些信息会有抵触情绪?
把信息和态度纳入思考范围,你就能够预测对方可能会提出的任何问题。
第二步,筹备写作材料。
为了做一顿饭,就得去一趟商店,买回各种原材料,写作与之类似。我们要在写作之前充分收集资料,你觉得能用得上的统统都带到你的写作台上,不要轻易做选择。
积累素材的四种方法:感受法(眼、耳、鼻、舌、身、意)、采访法、笔记法(日常笔记、读书笔记)、网络法(搜索引擎)。
第三步,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范围是一个编排所有可能相关内容的过程,将它们罗列在一起,作为写作的素材。使用头脑风暴法搜集素材,需要遵循一些规则。
(1)想出的点子越多越好。
(2)不要审查,不要评论;
(3)接受所有不同寻常的想法。
(4)合并改进你的点子。
头脑风暴的次数越多,其结果就会越好。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但千万不要结果进行评判。对于很多人来说,对点子进行评判的冲动非常强烈。克服这些冲动,你就能够动员起所有的创造力为写作筹备素材了。
第四步,组织逻辑,理顺结构。
我们以何种形式组织文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本身的类型,以及我们自己想通过文章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有时候我们更应该打破传统的时间顺序叙事,而转为围绕主题进行的叙事,搭建一个稳健、合理、有艺术性的结构,让人愿意一页接着一页看。
第五步,请写四稿
《写作这门艺术》的作者约翰·麦克菲说一般他都会写四稿,第一稿先顺下来,第二稿念出来,之后不断加工、改进。到第四稿的时候,基本已经确定整个故事,这时候需要确认里面的每一个词都是非常准确的,不能被更好的代替。通常情况下,他写第一稿所花费的时间和后面三稿花费时间总和的比例大概是4:1,这足以说明初稿的重要性。
第六步,务必修改
约翰·麦克菲提到,吹嘘自己的作品一个字也不需要修改的完美作者,只能是从遥远的仙境快递过来的,很少会出现特别完美或者无需修改的初稿,因此,修改文稿是必要的程序。修改并不意味着你写得不好,它只是流程中一个环节,无论你写的是什么,都应该留出时间来修改初稿。
03 写过中几个重要的过程
第一是采访法筹备材料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保持礼貌、有耐心和尽可能搜集全采访对象的过往资料、尽可能阅读该行业的书,获取足够多的背景知识和信息。
采访时:
1) 不要表现出自己无所不知,要让对方给你信息。
2) 勤做笔记、录音,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这是避免冷场的方法。但记笔记不是盲目且被动的。写作是一种选择。任何令你印象深刻的东西,也就是说,但凡可能在后续写作过程中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东西,请你都记下来。因为当你在采访的当下并不明确最后文章写出来会是什么样子,所以请你按照最终所需的十倍去收集资料。
3) 科学类作品,可以给采访者复查,避免知识性的错误。
采访后的完善工作:对获取到的话语进行处理。删减、捋顺,把模棱两可的口头语变成清晰明了的印刷文本。
第二是文章的结构
1、核心原则:重要的话放在开头说。
就某种意义而言,写好了引子,就算是完成了文章的一半。
引子不能将就,不能浮华,不能俗气,也不能高调。好一阵锣鼓喧天,灯光闪烁的洞里却钻出一只老鼠。
引子跟标题一样,应该是一把手电筒,能照亮整篇文章。
2、结尾应该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如果你按照计划写到了结尾阶段,而这个结尾似乎并不奏效,请把前一页,再前一页看一遍。你可能会发现,最好的结尾已经摆在了什么地方;你觉得改写结尾的时候,结尾其实已经写过了。
3、关注细节,而细节选择的标准和原则要以创作者的兴趣为导向。一千个细节叠加,形成一个印象。
4、注意省略与留白。具有创造力的作者会在章节与章节,或者章节片段与章节片段之间留出空白。而具有创造力的读者会把空白处的未写出的思绪默默地连接起来。
第三是第四稿
首先写初稿是一个需要你静下心来,第一次把所有想要表达的东西写出来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你可以把脑子里所有想到的片段都写出来,不要管它乱不乱,对不对,是否成立,你只需把它们以文字的方式从你的脑袋里搬到眼前来。这个工作量可能会有些大,但这是必要的,也是你写作过程中最最基础的部分,就相当于盖楼的地基,非常重要!随后,你要做的就是把它们进行梳理,琢磨用这堆东西来做点什么,一定要好好利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写初稿会让你承受压力并感到焦虑。如果你已经开始写初稿了,建议你最好接着写,直到写不下去。如果你实在写不下去了,就停下来休息一会,看看自己已经写了哪些内容?按照写作的步骤检查一下,你的目标明确吗?所写的内容对目标读者有吸引力吗?想要写的内容都写全了吗?文章组织得是否有效?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对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录,留待以后修改。
接下来的第二稿、第三稿和第四稿是对你初稿的反复修改,直到你确定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已经是最好的表现形式,无法用其他词语或形式替换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第四是修改
修改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反思、重写、校对,改错别字等等。要修改什么,取决于这几个关键要素:文章有多长、多复杂、多重要。对于那些比较长、比较复杂的文章,除了审校之外,你还需要以批判的来看待自己的文稿。
麦克菲提到了很多负责自己稿件的编辑,但让他花费篇幅最多的要属肖恩了。不论时间是几点钟,只要肖恩发现稿件中的问题,就会打电话给麦克菲。书中他们大量讨论了是否使用不文明用语、对于每一个提及的事件、人物、数据都会进行严格的查证过程,一般流程下都是由三个人交叉取证,当相互印证一致时才会认可文章中的表述方法。书中提到《纽约报》专门做查证的那间办公室,不夸张的说法是书的高度从地板一直到天花板,为了一个确定事件或数字的准确性可以打上一天的电话,去网络上搜索,去图书馆查资料到没有时间的概念。这中间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去读读原著,让我深深感受到《纽约报》的学术严谨和不失趣味。除此之外,作品发表之后,遇到善于挑错的读者也会给文章的修订带来很大的好处。
04 对年轻作家的建议
第一是如何处理模仿他人和坚持自我的关系?
答:自我的风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开始创作的时候当然存在一些模仿。在与优秀作品的互动中,你自己的套路会逐渐定型。
第二是如何克服写作的瓶颈?
答:正视瓶颈期的存在,这是每个作家都会出现的问题。
如果你缺乏信心,无法将一个词语码放到另一个词语的后面,由此觉得自己被卡在了什么地方,并永远不得脱身;如果你满心以为自己永远无法完成任务,天生不适合做这项工作;如果你的文章胎死腹中,你因此完全丧失信心,那你一定是个作家。
第三是如何选择创作的体裁?
年轻作者要通过尝试,才会发现自己是哪个类型的作家。误判自己的情况很容易出现,这会让你对错误的体裁执着不弃。所以要尽早避免这种错误,把各个体裁都写一遍。
不能因为自己对某种体裁的锻炼更多,或者从事某种体裁的创作能让人获得更多的声望和利益就选择只创作这一种体裁,这样做无疑是增加了你从事写作行业的风险。
我是尾巴
这是我在本月主题阅读完之后,让自己写出的第一篇文章,我很有成就感。
写作是一个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既可以梳理我们大脑中乱成一团的想法,又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书中的观点,最后再加上生活实践,完美!
所以,跟我一样有写作障碍的你们,我们一起加油。
其中《学会写作》这本书的写作过程更加的具体化,把每一个步骤的学术性问题都有纷纷列举,这里不做赘述,附上一张这本书的思维导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相关章节内容。
如果有我能帮你们解答的问题,请私信我吧。